第三十一节 步兵统领(1 / 2)

 "而这层保证就是,将盛京的内城,外城总共八道城门的戍卫之权,全部收归一个人管辖。而这个名目,以前没有,咱们不妨新设立一个,但这个统领之人,必须是信得过的可靠之人。"我终于提出了这个审慎地思量了很久的建议。</p>

多尔衮听到这里,眉毛微微一扬,然后抬眼问道:"你的意思是,凡是负有守卫京城之责的军队,不论旗营,汉军,巡捕全部归属这个统领所管制?眼下留守盛京的军队,除了戍守皇城的护军之外,守卫内外八城的满汉步兵一共有两万余人,担任这个职务,可相当于一旗之主啊!"</p>

接着他又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些戍卫军队是听自己本旗都统的号令,还是唯这个统领之命是从?这样一来岂不是造成了指挥混乱,士卒无可适从的局面了吗?"</p>

"不然,"我摇了摇头,"这是临时的,比方说今天这支队伍负责守城,那么他们自然要听从该统领的命令,即便本旗都统之令也没有用。但是如果换防,这支军队被派往别的城池驻守或者出征打仗,则仍回归本旗都统管辖。"</p>

说到这里时,我诡异一笑,没有更深入一层去详细解释,因为面对他这样一个聪明到一点即悟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啰嗦解释的。</p>

多尔衮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这是表面上加强京城防卫的控制,使指挥号令集中划一的正确决定,实际上却是针对留守京城的反对者们。由于此次入关作战,征调了大清超过三分之二的军队,因此每个满洲旗里也同样抽调了三分之二兵丁。这样一来,单凭以往的规矩,仍然继续靠两黄旗守卫京城八门以及皇城是绝对不够的。而所有掌旗之主中,唯独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负责盛京的朝政事务,所以眼下守卫京城的军队,变成了镶蓝旗和两黄旗的组合。</p>

本来两黄旗中,多尔衮的势力占据了一半,但是由于谭泰等大臣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因此多尔衮这次安排他们也一道出征;而暗地里和多尔衮作对的大臣们,只有图赖领军随行。如此看来,大军出发之后的盛京局势和势力对比,多尔衮无疑不占上风。</p>

然而我这个提议,却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以这个新的名目暂时控制一半以上的镶蓝旗军队,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果然正中下怀,多尔衮满意地肯定了我的建议:"嗯,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实行。只不过,这个新的名目,应该怎么命名才合适呢?"</p>

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现成的吗?我回忆着清朝后来设立的这个衙门和官职的名称,边做思索状边回答道:"我看就叫做'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衙门';,而这个统领就叫做'步兵统领';好了。"[本来历史上这个衙门是管辖五营的,但是此时"神机营"和"锐键营"还未成立,所以暂时为三营,]</p>

多尔衮不禁一愣:"这盛京城内外加起来不就只有八道城门吗?怎么叫做'提督九门';呢?"他指得是眼下的盛京城,内城外城,大小城门一共八座,小四门分别是内治门、天佑门、外攘门、地载门;大四门为抚近门、德盛门、怀远门、福胜门。</p>

我只得强词夺理:"原本内城西北不是还有一座城门叫做'永定门';的吗?虽然太宗皇帝继位后下令封死,但也毕竟曾经也算是一道城门。"说到这里连我自己都感觉这种解释十分虚弱,谁叫我一时语误呢?不过"八门提督"可实在够绕口的。"怎么着也可以勉强算是'九门';,再说咱们不得为以后着想吗?等你拿下了燕京,咱们把国都迁过去,正好那燕京内外两城一共是九道城门,不就正好合适了吗?"</p>

"你还真是考虑长远啊,那好,就这样定下来吧。"接着多尔衮又考虑起这个新职位的人选问题来了,"如此重权,绝对要派遣一可信赖之人充任。况且此人必须有一定能耐,能够压制住手下的骄兵悍将才行,否则一个不小心,不明不白地被他旗之人所谋害就麻烦了。"</p>

看来我的设想确实不如多尔衮周全,这一点居然忽略了。譬如同治年间那件"刺马"重案,其内情绝非民间所传说的桃色恩怨,实际上却是地地道道的派系斗争与政治阴谋&mdash;&mdash;平定天京之后,两江之地成为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势力所在,树大根深,岂容外人插手?果不其然,并非出身湘军的马新贻做了两江总督,尚且不足两年就被湘军势力所收买的杀手刺杀,甚至还编造出了封疆大吏与草寇之妻乃至杀人的花边新闻来造谣诬蔑,用以掩盖真正凶手的面目。如此高明手段,其幕后主使只在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和任江苏巡抚的亲信丁日昌之间,除此更无他人。</p>

</p>

想到这里,我不禁一阵担忧,这个决定会不会也...那样岂不是害了人家?然而正在踌躇之间,多尔衮已经思虑妥当,做出了决定:"这样吧,叫何洛会不必随征了,留下来当这个步兵统领好了,"接着顿了顿,"这只不过是兼任而已,他本来的那些差事仍然照旧,想必有得忙活了。"</p>

面对他询问的目光,我深知他的识人任用之能,所以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这用人方面,我不熟悉,还是照王爷的办法吧。"说到这里,我仍然有一丝担忧,犹豫着问道:"是不是要提醒何洛会任职之时尽量小心警惕些,毕竟镶蓝旗为郑亲王统帅这么多年,万一有个变故该如何是好?"</p>

"何洛会办事谨慎精明,我很放心,所以才留他下来充任。再者他又是正黄旗的都统,并非无所依恃,所以谅那些人也不敢乱来的。"多尔衮说到这里时,终究还是多想了一步,"不过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这样吧,我这就叫他过来,当面授以机宜就是。"</p>

...</p>

接到这样的任命,何洛会可谓是五味俱全:喜的是蒙摄政王信任,兼领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差事;忧的是他人部下难以辖制,确实没那么容易当得顺利,甚至会麻烦危险并存;再说留守京城也无疑等于失去了沙场立功的机会。不过他转念间心里也清楚,为摄政王当好了这个稳定后方的差事,确实是大功一件,也就没有什么好推脱的了于是他赶忙恭恭敬敬地应承下来,叩首谢恩,等到摄政王一番训示完毕之后,方才退去。</p>

如今多尔衮大权在手,办事效率果然就随之提高:眼下大清的中枢机构内三院几乎所有的大臣,章京,笔贴式都在西院的值房里紧张而忙碌地处理各类政务事宜。多尔衮一个吩咐下去,不消一炷香的功夫就有写好的谕旨呈递上来,阅览完毕,确认无误,于是盖上玉玺,一个新的衙门就此设立了。</p>

二更鼓已过,忙碌异常的多尔衮仍然没有回来,我独自在他的卧房里等了很久,一直坐在窗口下,用巾帕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着他的那柄战刀,直到锋芒耀眼。然后轻轻地吹了吹,只听见一阵铮然的金属嗡鸣声,余音绕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