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节 疑窦重重(2 / 2)

吴三桂大概也没想到闯了这么大的祸居然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地妥过去,多尔衮对他也实在太宽容了点,于是他又赶紧跪下来叩头谢恩。</p>

"你不必忙着谢朕,应该谢谢皇后才是,如果不是她为你说情,你以为你真那么容易躲过惩处吗?"说到这里时,多尔衮的眼睛里忽然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犹如刺骨的北风掠过萧瑟的原野,让人心中暗暗一凛。</p>

吴三桂脸色一僵,不过又马上恢复了诚惶诚恐的神色,他转头过来向我道谢,然而这一次却不敢再向刚才那样直勾勾地盯着我看了。</p>

我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为眼下的吴三桂感到一丝淡淡的悲哀。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从骨子里都透着一股傲气的青年俊杰,现在却成了一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谦恭臣子,人还是当年的那个人,面孔还是当年的那个面孔,然而精神气却不复当年了。不过,我转念一想,老虎终究还是老虎,就算落了平阳也不会变成家猫,它只不过是暂时地把锋利的爪子缩回,严严实实地隐藏起来罢了。多尔衮似乎是他命中的克星,他可以谁都不惧,却不能不被多尔衮所震慑,然而,这个期限,究竟是多久呢?他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一代枭雄,绝对不会一辈子甘心为人做嫁衣的。</p>

正胡思乱想间,多尔衮又换上了一副和蔼的面孔,不但令吴三桂平身,还赐座。看着吴三桂坐下,他微微地笑着,说道:"朕知道,你这次给阿济格当副将,多少也受了些委屈,朕那哥哥不像我这么好说话,他向来鲁莽,疏于人情世故,想必也有不少地方做法欠妥,令你不快,只不过你碍于他是我的兄长,所以只好忍气吞声了,是不是这么回事啊?"</p>

"皇上言重了,英亲王与臣共事之时一贯融洽,从来没有争执翻脸的时候,方才实在是事出意外,英亲王饮酒过量,否则绝对不会出那样的变故的。"吴三桂并没有按照多尔衮的话趁机喊冤叫屈,而是反过来替阿济格说话,遣词用句都恰当而妥帖,此人在处事方面绝对圆滑而精明。</p>

"呵呵,亏你还替他说话,他这一次可差点把朕气出个好歹出来,"多尔衮说到这里,又摇摇头,自失一笑,"不过呢,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朕知道你也不好说什么,不过你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朕也能理解一二。"</p>

"皇上..."吴三桂刚要说些什么,话头就被多尔衮打断了,只见他收敛了笑容,认真地问道:"你是不是还因为那件事情生阿济格的气?就是在九江生擒刘宗敏之后,他不肯将其交与你来亲手处置的事情。"</p>

听到多尔衮提起那件的确让他气闷了很久的事,他即便伪装得再好,也禁不住眉毛一挑,只不过他仍然做出并不介意的模样,回答道:"英亲王也是按照朝廷规矩和军中律令办事,若是答应了微臣,反而是违背了法规,所以臣完全可以理解,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怼,还请皇上信任。"</p>

其实,这件事吴三桂确实有点委屈,虽然说是有朝廷规矩,不过既然没有把刘宗敏等人送来京师行献俘大礼的要求,那么就完全可以在当地就地处决,至于怎么个处决方法,并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所以吴三桂写信给阿济格,请他将刘宗敏交给自己处置,也并不违法。然而阿济格之所以没有做任何解释就立即拒绝,而后简简单单地将刘宗敏以弓弦绞死,显然就是对吴三桂表示极大的蔑视。虽然具体细节不知道,不过吴三桂这将近一年与阿济格共事的时间里,受到的窝囊气肯定少不了。</p>

多尔衮一脸悲天悯人的模样,不无同情地说道:"朕明白你的感受,刘宗敏的确是你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不但拷打你的父亲,掠走你的如夫人,最后更是亲自带人将你一家几十口老小尽行屠戮,还令你的家人暴尸街头,惨不忍睹。若是换做了朕,朕肯定也要将刘宗敏千刀万剐,生啖其肉,不如此,如何能消解心头之恨?"</p>

吴三桂低着头,虽然没有说话,然而从他那紧紧攥着的拳头和上面上若隐若现的青筋上可以看出,他此时心中巨大的痛楚和仇恨。多尔衮提到这个,无疑是重新揭开了他那伤口刚刚愈合后的血痂。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不知道有多少人暗地里这样笑话过他,用鄙视的眼神瞟着他,即使他再春风得意,再飞黄腾达,又岂能抹煞掉这些早已烙在心头的耻辱?</p>

说到这里,多尔衮又话音一转,"只不过,朕去年时率兵入关,今年阿济格又将流寇们基本剿平,也算是为你们报了君父被杀之仇,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只不过,流寇们是明朝的死敌,并非我朝的死敌,刘宗敏也算不得本朝的叛逆,所以按照[大清律]是用不着凌迟的,阿济格也不能违背律法,滥用私刑,所以不敢把他轻易交给你处置。况且向朝廷请示也需要来回一个月的时间,恐怕夜长梦多,阿济格也不得不尽快将刘宗敏处死。"</p>

吴三桂抬起头来,我看到他的眼睛里已经有红红的血丝了,不过他仍然保持了语调的平静,"臣明白皇上的苦心,况且,臣现在做的是大清的臣,而不是做明朝的臣,肯定要把定立场,心中有数。对刘宗敏这样的逆贼,自然要明正典刑,臣不能因一己私仇会乱了国家的法令。"</p>

"嗯,你能这么说,朕就放心了。"多尔衮满意地点点头,用器重的目光看着吴三桂,"仇恨固然不能忘记,然而人也不是一辈子都要活在仇恨里的,我大清既可以替你报君父之仇,也可以给你享用不尽,荫及子孙的荣华富贵。以后,你立功的机会还多得是,你鹰扬天下,威震宇内的日子,也不远了。"</p>

吴三桂很快就从沉痛的情绪中缓解过来,连忙表示:"皇上如此看重微臣,微臣敢不效死力!"</p>

看看安抚得差不多了,多尔衮这才将话题引到了他目前最为担忧的问题上,他审慎地问道:"这里没有外人,你若有什么话就但讲无妨,你和阿济格共同上那道报捷的折子时,可曾确认李自成已死?"</p>

这个问题才是召吴三桂前来所要获知的关键,吴三桂自然知道自己和阿济格联名上奏,若是承认李自成未死,那么这个谎报军功的罪名可着实不小。听到多尔衮如此问询,他略显犹豫,不过很快恢复了正常,坦然地说道:"臣和英亲王虽然没能找到李自成的尸体,然而准备奏折之时,却绝无任何希图欺骗朝廷之意。"</p>

"哦?也就是说,你们可以确定李自成已死了?"多尔衮微微皱起了眉头,"不见尸体,又怎能确认?"</p>

"臣并非和英亲王一路,当时臣刚刚在汉中一带追剿完流寇残部,而后率兵从千里之外赶到湖北通县,就听说英亲王率领的大军穷追李自成到九宫山脚下,将其残部悉数歼灭,李自成本人则带了二十几人仓皇逃窜,英亲王派了大批军队分头追击。臣刚刚歇息完毕,准备会同英亲王继续追剿时,就传来消息,说是李自成一路被乡勇阻击,随从也早已散尽,他单人匹马地流窜于九宫山里,结果人生地不熟地迷了路。没多久,他在翻过牛迹岭,到达小月山时正好在朱寨的外面碰到了当地的乡勇,在冲突之下被杀身亡。臣和英亲王听说之后,也未敢确信,于是派认识李自成的人去找那些乡勇,要求检验尸身。不过从李自成被杀到派人去辨认,已经过了三天,当时正值酷暑难耐,尸体已经腐臭变形,根本辨认不出本来面目了。"</p>

多尔衮一脸疑云地问道:"你不觉得这其中疑窦甚多吗?乡勇也不认识李自成,又如何能肯定杀的就是他?李自成也不至于傻到自报姓名的地步吧?会不会是个替身,来转移目标的?再说了,虽然他是一个人落单时被杀的,但是总该留下点物证吧,比如马鞍,马镫,衣物,金印之类,为什么一件都没有?难不成他落魄到连条裤子都没有了?"</p>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