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章 人界之危(2 / 2)

神龙斩 动感道人 52370 字 2019-09-18

天师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窖市)人。三国时的方士,据《抱朴子》记载,曾经从左慈学道,修炼道术,受《九鼎丹经》、《太清丹经》、《金液丹经》等,并受诸秘诀,后以之俱传郑隐。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饵,擅符咒诸法,能用符箓为人驱病辟耶。道教尊其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梁陶景《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第三层。

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能使顽石走路,蛤蟆、昆虫、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能画符箓为民祈雨,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曾经在酒店bian打妖邪,为一秀才解除蛇jing缠身,焚邪庙恶小鬼,有的说他曾随孙权出游,沉于江中,数旬而归,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药,不小心掉下一粒,一鸟吃后,即成仙鹤,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总之,其仙迹十分广泛。

东方道教门派: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道派组成的一个符?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元成宗之所以会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会在此时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长期酝酿、展的结果。第一,正一道以龙虎宗为核心,以张陵后嗣为领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龙虎宗大约形成于唐代后期。两宋时,与茅山、阁皂二宗并称‘三山符?‘,宋室对三宗领的礼遇和支持几乎不分轩轾,三宗的势力也在伯仲之间,茅山宗的展还常常略胜一筹;且彼此都是平等的,并无隶属关系。从张陵起,其子孙虽代代被称为‘天师‘,但那只是教徒对领的尊称,或流行民间作为一般民众的口头称呼而已,官方从未正式承认,连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仅赐张陵子孙以‘先生‘称号,加封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为虚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况却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贵族以武力威震欧亚,入主中原后,亦以强权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但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其社会影响过于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因为张陵子孙世居江南,他们信奉的天师道、龙虎宗源远流长,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蒙古族又世奉萨满教,思想上也较易接受道教的符?派。因此在元世祖统一江南后,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特受荣宠。从至元十三年(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领江南道教。以官方名义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并命其掌领江南诸路道教,都是仅见于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的用心。天师封号是尊贵的桂冠,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实权,张陵子孙获此荣宠,立即身价百倍,在整个道教界,特别是在众多符?道派中,地位便显得十分突出和显要。诸如江南地区各级道官的任命,各派宫观的赐额,各派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务须向元室请示等,都须先报告天师,或请天师转达。这样一来,历代天师自然成为江南诸符?派共同的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派的核心,这就为日后正一道的成立准备了领导核心。

第二,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历代天师既然在道教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龙虎宗自然获得十分有利的展条件。事实上,元代龙虎宗的展,不仅远远过它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过其他任何符?派别。除其祖山龙虎山地区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展规模显得尤为突出。

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且有大批弟子担任上述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其组织展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符?道派所不能比拟的,从而为各符?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一个大派正一道准备了组织基础。

第三,各符?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由于各符?派的教义、方术甚为接近,它们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于历代天师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各派之间接触频繁,从而彼此间的交融更加广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既向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玄教另一弟子陈日新既jing诣黄?斋科,又研究道士赵嗣祺参学玄教,张雨拜玄教道士王寿衍为师。武当全真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师黄舜申参学清微法。徐异既嗣净明道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兰道元参学全真。赵宜真先学正一法,次师全真道士金志扬之徒张铁玄、李玄一学内丹,复向净明道士学净明忠孝之道,被尊为净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派的互相参学交融,为组成正一道大派准备了思想条件。

思想、方术上的互相交参,进一步导致各派组织上的会归与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颖达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o)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属正一道)郭宗纯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后已逐渐会归于正一道。传至武当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间即与全真道合流,而其南传之系则可能渐合于正一。东华派在林灵真以后,已由龙虎宗弟子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相继作了它的两代宗师,证明东华派在林灵真之后已成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又表现在元代中后期诸符?派在组织上逐渐合而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为标志,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点是:第一,以张陵后嗣为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张与材于仁宗延?三年(1316)卒,‘(延?)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如故‘。其后第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皆相继受命作正一道领。明清时,天师封号虽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须。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派组合而成。

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第二,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鉴于‘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意yu整顿其教之纲纪,著《道门十规》以加强其教规,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展。先,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张永绪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品。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的大真人号更达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张陵第四十六代孙张元吉嗣教后,恃宠骄恣,横行乡里,强夺民女,诈人财物,私设牢狱,杀害无辜达四十余人。于成化五年(1469)事后,械至京,有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但宪宗却一再加以宽宥,由凌迟减至充军肃州卫,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反较其先辈更加显赫。明6容《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过衍圣公(孔子后嗣)之事,文曰:‘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6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6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四十八代张彦?又奉‘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

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议行婚礼‘。以上种种,皆可证明张陵后嗣(正一道领)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亚于宋元。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卒赐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明太祖为新纂之书(即《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作的御制序文中称:‘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tuo,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了明太祖对正一道的偏爱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后诸帝继续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cao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载称:邵元节(?~1539),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道教事。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o),所受宠信更过邵元节。

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四年(14o6),又‘敕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

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统年间又继续纂修,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统道藏》,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国祥又奉命续补《道藏》三十二函,名《万历续道藏》。以上正、续《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现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动摇崩溃,原来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之服务的道教难以自我调整,加上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从此进入衰落时期。正一道领、即历代‘天师‘在明中叶后所处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说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嘉靖末卒,无子。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至五十二代张应京,由明入清。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计,从五十二代张应京至五十五代张锡麟,尚能大体承袭先爵而不坠,续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禄大夫。但好景不长,乾隆、嘉靖以后,其境遇即每况愈下。

乾隆四年(1739),命‘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jin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传徒者,一经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乾隆十二年(1747),‘覆准张氏真人……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例‘;乾隆三十一年谕‘正一真人向系承袭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亦未免过于贬损,著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乾隆五十四年谕‘正一真人,嗣后著五年一次来京‘;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21)谕,正一真人恳请来京叩谒一揭,前经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12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教权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徒道安语)明中叶后历代皇帝对正一道领的态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问可知。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jin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jin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1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o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2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龙虎宗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道书曾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汉天师世家》称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魏,张盛南奔龙虎山嗣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教。

但二说皆不足信。据魏晋史籍所记: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不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教。且史籍所载张鲁五子中,根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3o7~312)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认张鲁确有一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3o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力跋出涉水去江西龙虎山创教了。

按常理推测,永嘉之乱后,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大彬《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不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后期,始有张陵后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下》有唐元和(8o6~82o)初进士信州人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十九代天师是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后期。

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元代更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世祖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张可大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将统一天下。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道教,以资笼络。此后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大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职权主要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道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出牒度人为道士等。皇朝的宠xing为龙虎宗的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展更盛。至大德八年(13o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展的另一阶段。

龙虎宗以符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茅山的上清?,阁皂山的灵宝?,龙虎山的正一)之一。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后,统称正一符?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龙虎宗亦以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许多代天师都不时奉命为皇室设醮,或与其他道派领共同主领醮典,以为皇室祈福禳灾。这一时期所出的斋仪之士之手,如出身龙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无上黄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

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符?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阐教跟截教大抵相当于偶们某个时期划分出的****跟左派。偶们知道,当时的政策是有出身论不唯出身论。但阐教的教主元始天尊同学认为根红苗正才能干革命,手下的玉虚十二弟子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所谓贵jing而不贵多。相反,截教通天教主则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先进理念,摒弃狭隘的人本位思想,很是收了一些旁门的徒弟,所谓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

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偶们知道阐是阐化,也即“立”,截是截取。也即“破”,先天矛盾跟后天矛盾不断的积累积累,最后有一天爆出来是很正常的。

阐教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阐教之中的人事构成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老子。后来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但这一教在历史上要等张角跟张鲁两个姓张的给他创出来。所以那时老子还很寂寥,老哥儿一个住在八景宫。座下弟子玄都**师。师父跟徒弟都是莫测高深。

老子之后就是元始天尊,正宗的教主,印把子在手。元始座下弟子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计有玉虚十二门人。十二门人中:广成子,赤jing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跟玉鼎真人这十一个雷打不动,另外一个名额或是云中子或是灵宝**师。这样算来已经有十三个人了,再算上玉虚本部常驻的南极仙翁,一共十四个。

这些人都是正牌的元始座下弟子,另外的小弟子比如姜子牙申公豹萧臻之类的数目就不详了。所以说阐教人数其实也不少,只是种类比较单调而已。

在第一代教主跟第二代十二门人之间,活跃着一个特殊人物,就是燃灯道人。老道实战功夫不行,法宝只有一个紫金钵盂,而且被动。要等人家主动望上撞,恰似守株待兔里那树桩子。但封神演义里的兔子显然不多,是以这钵盂属于典型的鸡肋产品。

除去法宝狼狈,燃灯辈分不低,十二门人都要尊他为。

他道行是比较高深的,法号燃灯,顾名思义,眼前果然有一盏灯。这琉璃灯的灯芯有一阵也跑了出去,找姜子牙的麻烦。物品如此了得,主人可想而知。所以大概真的要比十二门人高。后来在佛教里也有一尊燃灯佛,西游记里揭穿了无字真经的那位未出场人物。照理说,象这种苦守孤灯住在藏经阁上的,倘若不真是废物,那么一定非同小可。(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和尚)。

这人特立独行,自成一系,姜子牙要叫他老师,但他又要叫元始天尊老师,具体分辈偶实在头疼,只好把他单个刨开,算一代半人物。

除去三个光杆司令:慈航,黄龙跟灵宝师,第二代玉虚门人大多收了徒弟,这些弟子算第三代,领军人物杨戬。其次哪吒,韦护,雷震子。这四个人是第一阵营。先他们都不是凡人。哪吒是灵珠子,雷震子是将星。杨戬跟韦护不详。其次大伙儿都活到了最后。

第二阵营李靖,金吒,木吒。也活到了最后。以上七个人肉身成圣,但这三位明显没上四位牛。李靖侥幸拜到了燃灯道人门下,混了座玲珑宝塔托在手里。辈分是不低,也免了跟三个儿子做同门师兄弟的尴尬。但那塔在燃灯手里可以罩住哪吒烧,在李靖手里就只能当铅球砸人,也不知道这师父都教了些什么呀。

第三阵营黄天化,土行孙,杨任。殷郊,殷洪。五个人除土行孙外一百年道行会地行术外,余人都没根基,草草锻炼十几年就放出来了。本身修为最强也就是跟金吒木吒差不多,原则上就这种低配置也指不上他们去狙人,老师们了狠心,基本上都给配一身好装备。黄天化玉麒麟穿心钉。杨任五火七禽扇飞电枪云霞兽(注意,小黄跟杨任一个师父。清虚道德真君确实挺猛,居然有两只座骑。)殷郊翻天印落魂钟,殷洪阴阳镜+八卦紫绶仙衣,利马把这四个菜鸟培养成四头霸王龙,格斗能力相当的高。

可惜都死了,没挺到最后。

第三代第四阵营韩毒龙薛恶虎,道行天尊的门下,除了给西歧送一次米,别的虾米也没干就牺牲了……

第三代诸弟子除杨戬收了武夷山金毛童子外,别人都没徒弟,所以玉虚第四代也就是金毛童子。

截教

说完阐教,再说截教。后来截教被围攻的一大罪名就是滥收弟子,但偶们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截教弟子虽多,核心弟子却比玉虚十二门人还少。通天教主座下四大弟子:1,多宝道人(就是火灵圣母的师父。所以火灵圣母被广成子拿翻天印拍死,严格说来广成子是以大欺小,怨不得人家生气),2,金灵圣母,三,无当圣母,四,龟灵圣母。

就这四个。多乎哉?不多也!

这四个大弟子认真来说还是比较强的。多宝道人后来为替师父出气,昏了头去单挑老子,自然被捉。但他硬吃了翻天印一印,除了被打个跟头,并不怎样,可见本身道行是很高的。第二金灵圣母,死于玉虚门下文殊,普贤,慈航跟燃灯道人的夹攻。她毕竟不是教主级人物,被人这样打,再不死没天理了。这个不能说她不强,只能说对手太不仗义,没有费厄泼赖的jing神。第三无当圣母,在万仙阵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从容逃tuo,不知所终。第四龟灵圣母被同是教主级人物的接引道人拿下,在无意中被西方的蚊子叮死了。

龟灵圣母的情况比较特殊,刚出场就被翻天印逼的现了原形,好象很弱,实则不然。因为翻天印威力非同小可,纵是广成子自己也接不下。龟灵圣母虽然现了原形,硬接翻天印居然不伤不死,这就很说明问题了。——象他们那个级别的仙人,一动上手,谁先出法宝谁赢。龟灵圣母缠着广成子斗剑,表面上是欺负他,实际上还没翻脸。因为纵观整部封神,还没有哪两位神仙不比法宝单靠斗剑论胜负的。法宝龟灵圣母也有,后来不是拿日月珠打跑了惧留孙?只不过当时一念慈悲,没使在广成子身上而已。本来就想吓唬吓唬广成子出口气算了,谁想到红脸汉子不jin逗,终于惹出大事。……这是后话。所以,单论道行,龟灵圣母还是有的。

四大弟子之下的杂牌弟子还有几个,但也不多。六耳定光仙投降了阐教。毗芦仙归了西方,这都是有根器的。实际上,截教第二代门人的数量相当有限,不见得多于阐教,甚至还少。之所以造成截教人数众多的状况,主要是因为碧游宫里法宝太多,以至于众多截教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门人手里都握有相当强悍的法宝,足以令玉虚第二代的十二门人头疼。

截教第三代望下数目太过庞杂,偶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闻仲,有很多人都奇怪以闻仲的人臣身份怎么会在截教中享有那么高的威望,那么多人来替他助拳。实际偶们想闻仲是金灵圣母门下,这辈分不低,跟火灵圣母之流是一辈的,截教散落在海岛山川上的诸门人,身份最多也就跟他平级。加上闻仲个人魅力相当的强,乃是靠一人撑一国的伟人级角色,所以有这样的威望跟号召力不足为奇。殷商制内,高手众多,以魔家四将的凶悍,黄飞虎如何在他们眼里?只有太师闻仲才压得住。何况还有孔宣张奎一堆猛人。殷商第一高手孔宣,那是连6压都只能开溜的厉害角色。封神整部书里除了教主级人物,孔宣差不多可以排到第一。这样的人都能为殷商所用,阐教这边的封神要如此大张旗鼓也就顺理成章了。

法宝概论

且说这个法宝在封神演义里是再重要不过了。法宝,法宝,有多少罪恶借你名义而行。不过法宝之间彼此可以相克,也分左中右。说,你看封神演义里那么多法宝,哪有一个是不被克的呀?他话语权比偶大,暂且听他的。

o3年偶做了个封神的排名,里边的人物数据主要分三大块:一、根器,二、道行,三、法宝。来个简单的比喻,介个根器是硬件,法宝是软件,道行是cao作者的熟练程度。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强大的工作单位。当然封神那时候并没有电脑,虽然yJ999师兄指出了黄巾力士就是民工,由此偶们可以很悲凉的得出一个结论,虽然软件开在国内的历史不过数十年,但欺压民工的传统可是天长地久的……

阐截二教的法宝多半来自于上边。诛戮陷绝四大宝剑就是鸿均老祖在分宝岩分给通天的。那时候,把手伸口袋里乱mo的是这哥儿仨。三大教主本身的修为何等了得?即使是四宝剑这个级别的宝物对他们来说也跟玩具差不了多少。你看老子进诛仙阵,整个就是小九碰上老乐嘛——你叫他站那儿,他可以随便走……

所以当年分宝的目的是,镇压四方!

介个目的瞧着是很难理解的,认真分析一下大概能牵扯到地缘塑造人格之类的很麻烦的课题,偶脑容量有限,就不分析了。总之,高级仙人们认为凡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其本身的存在未必是好事。比如说,偶们在大街上忽然看到一摞钱,这时候拣起它的后果就有两种,好的跟坏的。碰到好的,自然没话说,钱落腰包。碰到坏的,也许就此身陷麻烦。在神仙的眼里,人类的可怜程度比蝼蚁也高不到哪去,于是悲天悯人,也出于省心,分各种宝物到天下各地镇住此地灵气。

——鸿均这第一次全国大派送无疑收到了负效果。因为把法宝分下来如果落到坏人手里为害更厉,而且更迅。所以后代的修真(米办法,现在书库里都这么叫)人另辟蹊径,将宝物镇压法改成建筑镇压法,大派送变成大兴土木。亭台楼阁,庵塔寺庙,纷纷破土而出。这活不但本国人干,外国人也干。藏传佛教的某祖师从天竺来到西藏,就在整个藏境修筑八庙,镇住魔王身ti。

偶不知道他镇住的究竟是虾米……

法宝从鸿均手里传给三大弟子,再由三个教主层层下。落到诸如十二门人这样层次的仙人手里,就重要起来了。

对于教主级以下的仙人,法宝最少有两个大用处。一是破敌,二是护身。护身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对敌自卫,而在于,应劫!

偶们知道整个封神里边只有几个教主是万劫不坏之体,拿锁定了生命值,与天地同寿,要想干掉他们,除非从根本上破除掉他们存在的基础。比如,毁地。把太阳系灭掉。大概他们就会死了。除此之外,只有鸿均的红丸才有这个本事。因为鸿均本人不是实体,他就是混沌,他就是天,他就是地。这个世界的一切所在都是由他一人化出。所以作为他弟子的三个教主实际上是生活在由他化成的这个世界里。—偶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好比偶们肚子里的蛔虫。

所以鸿均也有灭掉三大教主以及这世上所有生灵的基础。但这种毁灭实质上不啻于他自身的毁灭,属于自杀性攻击,没必要的时候他是不干的。通天后来闹的紧了,万仙阵大败后,要另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闹个人小天地的。偶们知道合并是民心所向,统一是大势所趋。这样的行为鸿均岂能容他?

但三个教主毕竟是高端,除非鸿均亲自出手,只要天地不动,他们就不灭。更底下的仙人都米有这样深厚的功力。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时应受天劫。躲过去了还则罢了,躲不过去神形俱灭,没处喊冤。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生,神仙们或从师父那里领,或四处搜求,或自己炼出一些法宝。这些法宝随出处不同跟主人存在着一定的感应,比较讲究的避劫法宝要将施法者自身jing血注入,那法宝宛如主人的一个分shen。等天劫来了,勇敢冲上去接住,即使法宝废了,主体可保平安。是典型的舍卒保帅里的小卒子。

所以,当燃灯弄到定海珠这相当上乘的宝贝时候说,我道成矣!这个确实比他那钵盂强多了。

但仙人应劫的循环是相当漫长的,封神里边匆匆数十年,对神仙们来说也就是打一盹。所以偶们米看到具体有谁应劫,十二门人被混元金斗拿了,尽封了顶上三花,这也是一小劫。

应劫的功效看不到,剩下的就是对敌功效了。封神里的法宝按攻击方式跟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种。

一,物理攻击型,拿大锤子砸呀砸。这种法宝不算虾米极品。乾坤圈啊,白玉镯啊,闻太师的双龙鞭,赵公明的金鞭,燃灯的钵盂都是这类型。这类型里最强的就是金蛟剪跟翻天印这个档次。定海珠也可以算,而且宝光眩目,有迷惑性。

二,魂魄锁定,介个类型哪吒免疫。包括阴阳镜,落魂钟,张桂芳的呼名落马,虾米四肢酥,幽魂白骨幡等等等等都是这种。这种法宝对除哪吒外的几乎全部都有威胁。赤jing子看见阴阳镜也跑。

这个类型里最强的极品就是混元金斗!杨戬那么机灵的人,在这里吃了亏。十二门人全被拿下。

可惜的是,偶们不知道哪吒对这个极品是否也免疫,三仙拿混元金斗乱拿人的时候,哪吒已经被拍到红沙阵里了。

三,元素型。风火瘟毒一类都算里边。比如虾米万里起云烟啊,雾露乾坤网呀,吕岳的瘟癀,余德的痘,这一类很难说强弱,因为一物降一物,一旦碰上解药,立马就完。魔家四将的青云剑,风火琵琶跟混元珍珠伞是相当强的混合型元素攻击法宝,可惜四个家伙死的不明不白,宝贝也不知哪里去了。若是姜子牙拿这几件宝贝去对付商朝的军兵,那简直是……简直是,屠杀!(汗~大概就是因为这个,这几件宝贝才没了下落吧)

这个类型另一性价比较高的是五火神焰扇。

四,捕捉型。捕捉型按各自锁定范围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基本就这个样子,比如捆仙绳,穿心钉(只奔人心去),清净琉璃瓶等等。

五,防御型。八卦紫绶仙衣,扫霞衣都是这一类。八卦紫绶仙衣相当的牛,广成子破金光阵的时候就是披这个进去的。殷洪穿了紫绶衣后,打神bian打上去都没事。

六,复合型。比如九龙神火罩,玲珑宝塔,都是先捉后烧……

七,特殊型,打神鞭,四把宝剑,四面大旗。山河社稷图,太极图。所谓教主级的宝贝,都是非同小可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6压的斩将封神飞刀!

按宝物分类的不同,每件宝物在展现其强的时候必然bao露其弱。比如说翻天印那么强的攻击力,命中率却成问题。不见得每次都打中脑袋,要不然的话哪吒早牺牲了……

有人跟偶说,“先,我们得肯定,榜上没名得人肯定死不了,同时,死了得都是榜上有名得。所以金斗,剑杀不了榜上无名的这点是无疑的。而榜上有名者按说打神鞭也尽打得(当然打神鞭得表现很不如人意),所以打神鞭应该是不错的。”

这里有一个原则性错误,虽然封神里边死了的几乎都是榜上有名的,但并不是说榜上无名的人(或神仙)就不能死。封神中曾经屡次出现过较高级的神仙被更强的法宝逼退的战例:如广成子被徒弟的翻天印吓退,赤jing子被徒弟的阴阳镜吓退。(两个不争气的师父)6压也曾经躲过赵公明的金蛟剪和孔宣的五色华光。……除了6压出身比较特殊之外,广成子和赤jing子假如真的被翻天印等击中,基本上是必死。翻天印的威力相当大,要出动四面大旗才制的住,创者必不是广成子这种货色。

至于诛戮灭绝剑……这个不怪老兄看不懂,其实是诛仙剑,戮仙剑,灭仙剑和绝仙剑的统称,也就是构筑诛仙阵的核心法宝。——这四把剑,除了六个教主级人物之外,基本上可以说见谁杀谁,如6压,孔宣,燃灯道人这样的高手本身根本没有抵挡余地。就是这么强。

所以才有元始与老子的话“此剑你我二人不怕,别人怎么当得起?……”

基本上,在封神里出现的法宝都有一定的攻击范围,比如攻击魂魄型,阴阳镜,骷髅白骨幡等(哪吒对此免疫),物理攻击型(如闻仲的雌雄龙鞭,广成子的翻天印,甚至邓mm的五色石(杨戬统统不惧),各种读,瘟,火,参照罗宣,余德,吕岳各人(这个基本上就是哪吒和杨戬扛的住)。综合法宝:比如魔家四将的青云剑,混元珍珠伞跟紫玉琵琶,五火七禽扇(火系最强的法宝),6压的飞刀跟钉头七箭书。其余阐,截门人无数法宝基本上都可以划归这几类。

然后就是所谓的级法宝:金蛟剪,混元金斗(混元金斗固然不能杀人,但生擒活拿都是可以的)。太极图(有多厉害不知道,看起来一般)。四面大旗(杏黄旗,青莲宝色,离地炎光,素色云锦),六魂幡,盘古幡,诛戮灭绝剑等等,孔宣的五色华光也可以勉强入列。

真正的级法宝:鸿均老祖的红丸!

基本上分类是这样的。教主级人物可以通吃所谓的级法宝。即老子可以轻取混元金斗等等。玉虚第二级门人(广成子,赤jing子……)可以收拾威力比较小的宝物(比如石玑可以拿掉乾坤圈)但收不住各自洞府的顶级宝物即守府之宝。(比如石玑顶不住九龙神火罩。)。原因很简单,守府之宝(比如九龙神火罩,五火七禽扇,翻天印,阴阳镜等的制造者应该是教主级人物。而乾坤圈,混天绫这些小法宝才是多半出自各二级神仙自己的手笔。除此之外,凡是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法宝都有致命的危险!!

因此,第二级玉虚门人实际上离开法宝已经不是很强了。除非玉鼎等单纯以法力见长的神仙。截教门人更不必提。

第玉虚门人,即杨戬,哪吒这一队,没有制造法宝的能力,只能靠师父给。因此本身基本没有什么说的上的道行(杨戬除外)。这一队顶多可以破一些不入流的邪法,比如哪吒曾经破过魂魄系的一些法宝。因此本身的生命几乎完全靠法宝来保障,极容易挂掉(就是哪吒之类的狠人也几乎被化血飞刀弄死,但杨戬若无其事)

特殊人物如燃灯(昆仑在教主跟门人之中的唯一一个人,相当于副教主),6压(散仙,身份未知,如果不是打不过孔宣,我曾经怀疑他是凤凰),孔宣(孔雀,后来的大明王!),袁洪(可能是无之祁的化身,单兵能力跟杨戬伯仲)等等,不一一计算。在下这两天时间不够。

最后申明一个重要问题,即很多人对封神榜不分好坏贤愚通吃一气的做法不解。认为有折中主义的嫌疑。实际上是这样的,虽然同上封神榜,但各自的分别完全是不相同的,比如金灵圣母,虽然是斗部主神。但毕竟是从地仙降到了神仙的范畴,根本就是一种变相的降级。相反伯邑考从凡人一下子升到北极中天紫薇大帝。很显然是一种表彰。因此虽然同在封神榜上,视每个神仙之前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区别与限制的。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人授夏禹《灵宝五符》经的神话故事,略谓:‘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宝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各一卷,盖以一篇为一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道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合,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上灵宝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人遗说,即出自汉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宝经‘如《灵宝五符经》的出现,只是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

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o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

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造作‘灵宝经‘时,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云笈七唷肪砣《道教所起》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灵宝略纪》更进而称:‘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宝教化,其法兴显。‘又经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并赐道君‘太上‘之号。‘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识,以问孔子,谓是《灵宝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所在。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瑯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道,jing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类似上述传经谱系,在6修静《灵宝经目序》《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唷肪砹《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宝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有学者提出,既然汉末已经造出‘灵宝经‘,葛玄传授其中某些部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种推测不无一定道理。但即使这样,葛玄所得仅是古《灵宝经》的某些部分,绝不会有《灵宝略纪》所云三十三卷,只能是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抱朴子内篇》是不会不载的。

从上述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出,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晋末至南朝宋时期所出的许多‘灵宝经‘,大多托称元始天尊所说,并以太极左仙公葛玄‘语禀‘、‘请问‘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人请问众圣难经》。据《灵宝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宝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不具如此资格。

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世的《灵宝五符序(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稍后出世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为最重要。但因《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标出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道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度人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许多道士皆为之作注。劝善度人确是灵宝教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道派的重要特点,与它同时出现的上清派着重个人修炼,即与它有区别。后出的不少《灵宝经》不断对此主旨进行阐。6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yu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1《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还假葛玄之口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说:

‘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yu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只念度身,不念度人,只能成为地仙,不能成为天仙。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长生成仙。但因南朝时期所出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色彩。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身养生的宗旨大异其趣。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不死,即身成仙,而只追求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因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经》云:‘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轮,终归仙道。形与神同,不相远离,俱入道真。‘《升玄内教经》云:‘泥丸灭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相转轮,储积德行,行满福立,云舆乃迎。受度积功,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诸天内音经》更假托天真皇人现身说法,叙述他经过六道轮回、九灭九生之后,才‘凌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又称道教最高神乐静信,也是经过多次轮回,累世积德之后才成高仙。葛洪《抱朴子道意》云:‘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今灵宝派宣扬所谓‘灭度‘、‘轮回‘,即几死几生后成仙,无疑是对原有神仙说的修正。

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

6修静也谓‘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6修静(4o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6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

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6修静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建造确有突出的表现。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2

6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jing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3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难确切判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6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