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抛砖引玉(二)(2 / 2)

这些事情是公开处理的,天下人都能看到,而那个神秘的王老板也派人往长安送钱,李月风的银行正式开业。

当天银行前面就排起了长龙,大家都等着存钱的,有利息可拿,还有保证,那些铜钱已被皇上收回押了起来,如果有一天不行了,可以凭着这种钱票去把钱换回来,当然有人相信。

在太极宫中两仪殿的李孝听着杜忠报告,脸上是得意的笑容,开银行,那是商业行为,作为皇上怎么能开,他开的是中央银行,是管理机构,而目的就是推行纸币,用纸币代替铜钱。

但纸币发行是需要用国家信誉担保的,可李孝这个国家信誉有保证吗?没有。他绞尽脑汁想出这个缓冲的办法,利用商家的信誉打开局面,再反过来用皇家的权威来保证商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把自己放在公证人的地位上,顺理成章的把这些推行下去。

等到大家相信的时候,纸币也就会以他的轻便实用代替铜钱,后世银行使用金本位制度,以黄金储量来作为保证,但此时黄金数量极少,连白银也不多。

铜钱本身是李孝这个朝廷铸造的,再反过来用自己铸造的钱做保证金,是自己保证自己,一个买空卖空的手段,把这些钱聚拢到手里。

随着这道圣旨,李孝又发出去一道圣旨,原来由各州王府和各地的铸币坊全部关闭,以后由皇家统一铸币。一旦发现私铸铜钱的,立即按重罪论处。这么做是防止个人私铸钱,扰乱货币市场,保证金失去作用。

李孝这是一步又一步的计划,本来大唐时候铸造铜钱并不是由皇上铸造,很多地方只要有铜产生的地方,大量私铸。不是不想管,而是两个原因管不了,第一地方太大,鞭长莫及。

第二大唐铜产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需要,还得用丝绸来代替钱使用。就算很多人私自铸造,也不见得能让货币贬值。还有重要一点,铸造铜钱并不合适,从煤炭人工,火耗,铸出的钱还可能赔钱。

所以每个地方铸钱并不合算,都是朝廷硬下达圣旨才不得已铸造,有些地方让人造钱也没人造。只有那几个有名的铜矿产地才铸造,这恐怕是大唐钱荒的主要原因。

李孝一下达这样的圣旨,当然立即就没人造钱了。本来就赔钱的事,五文钱买一斗粮食,铸造一文铜钱却买不来相应的东西,傻瓜才造钱呢?

也难怪铜钱不够用,因为突厥,吐蕃,新罗和北部的契丹,都没有自己的货币,他们也大量的使用大唐的铜钱,大批的铜钱流通到外地,让中原的钱更加不够用。

丝绸织出一匹只是够顶一贯钱,可他的价值却超过一贯,哪有人在用丝绸了。如此一来,当李孝这些推行一个月后,就发现长安市场上已经用长安银行的纸币在交易。

新上任的央行行长张臣,天天找皇上研究,他开过钱庄,也懂这些,但皇上这一手他不懂。

张天放也很上火,他的造币厂,以昼夜加班,造纸厂也连轴转,但还是无法供应得上。

几大世家终于出手了,在长安银行开业两个月的时候,荣阳郑氏在洛阳开了第一家银行:“郑氏银行”

随后几大世家全都开了自己的银行。他们发现,铸造铜钱赔钱,但印刷纸币不赔钱,向朝廷交纳保证金后,自己可以私自印刷,那不是就有了无数的钱?所以干脆不联合,都各自开业,就像原来的钱庄一样,印制自己的钱票。

兴庆坊里面已经不能再建仓库了,铜钱太多,干脆就露天堆放像小山一样。各大世家发现这样的钱太好赚了,又不想受别人的控制,所以都自己开。

李孝收进来的是铜钱金银,放出去的是纸币,各大世家有自己的纸币,不用李孝给,但保证金却不能少,规定必须缴纳五百万之上的保证金才能开业,否则就是犯罪,罪同谋反,株连九族。

为了保证不乱发,纸币必须是中央银行统一印制的。只是上面的名称不一样,谁家的就是谁家的。收进来的铜钱是十万贯,只是放给各银行十万贯纸币,他自己又发行了多少就没人知道了。不过李孝并没宣布铜钱作废。

这样一来户部立即成立了统计局,进行全国统计,掌握大唐需要多少钱币,按户部尚书张九龄上报的数量,这是一个大的缺口,收回的铜钱再花出去,都没问题。

随着收回来的铜钱越多,印发量越大。南北方做生意的人发现,携带铜钱不如携带纸币,反正是一样的钱,纸币多方便,一个人可以带几十万贯。所以李孝的铜钱反倒没人要了,弄得户部和财政部十分着急。

财政部长韩休提出,就按着铜钱的数量发行大唐的钱币。被李孝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才明白钱印太多,就会贬值,也就不值钱了。所以财政部和户部联合,控制着纸币的发行量,让钱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内。但各大世家和有钱人的钱票还在不断增长。

李孝根本不管,仿佛没看见一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