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李光俊的选择(1 / 2)

 第314章 李光俊的选择

李孝的脸色一点也没见缓和,眼神也有些阴冷。他这是无奈之举,身为后世来人,很清楚情感的事。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后世的人哪个不明白,情感婚姻爱情是伴随人一生的事,如果感情上受到伤害肯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那一世李孝没结过婚,也没有过孩子,可这一世他有好几个媳妇。大唐等级森严,后宫制度更是铁律,裴寻芳成为一国皇后,不知道的人都认为皇后贤德,大度不妒,才让李孝后宫安稳。

可没有人知道,裴寻芳的宽容大度只是一方面,李孝不偏不倚,能平等对待各位皇妃,也是重要的原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能获得这么多优秀的女人真心对他,李孝知足。他喜爱陈玉,尊重裴寻芳,但对心直口快没什么心机的李月玲,对才情纵横的上官婉儿,对忠厚淳朴的张眉,对刁钻任性,泼辣的杨洁儿,还有胆小容易满足的余慧,尽可能的一视同仁。

平等公正的对待她们,不因生儿子而重视,也不因生女儿而轻看,不因为美丽而多宠,也不因为平庸而冷落。

这些才是李孝后宫平稳的重要原因。善妒也好,强势也罢,每个人都挑不出毛病。再加上裴寻芳的品德,李孝后宫是稳定的,他很少因后宫的事情烦恼,把心思用在了国家大事方面。

大唐日新月异,走向强盛,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以快四十岁,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以从幼年进入少年,有些以快是青年。李光俊已十七岁,眼看过几天就十八岁,李光辉也十六岁,李佩十五岁,就连李光顺也十三岁了。

在这个普遍早婚的时代,他们都不再是小孩。李孝也想过提倡晚婚,可他了解再三,承认早婚是有特定历史原因的。此时条件好的地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平均人的寿命都没有超过三十五岁,太短了!如果二十多岁再结婚,孩子还没有成年的时候,父母可能死去,那社会上人口将更加少。

一个后世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此时连二十分之一的人口也没有,他哪敢提倡晚婚晚育。那是计划生育时代,人口寿命普遍增长的时代,才出现的特点要求,这时候不行。

所以打消了颁布婚姻法的想法,对约定习俗的社会规矩和大唐律当中规定的,也就没有作出修改。此时男孩,女孩结婚的年龄没有限制,但按着礼制所说,女孩十三岁就可以择人而嫁,男子十四岁就可以成家生子。

那么说自己的女儿,儿子都到了成婚的年龄。社会大环境也让此时的男孩,女孩早熟,后世中学生十六七岁还被定为早恋。其实李孝以弄不明白,这个年龄到底算不算早恋,如果算,那这时又算什么?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iiread 】

后世很多专家说他们的年龄还不懂爱情,是青春期的朦胧冲动,是对异性的向往,谈不上什么爱情的。但此时的婚姻却很牢固,细细研究是文化,是社会大环境,因为离婚再娶,再嫁,是被礼法所不容的。

大唐的时候虽然还没达到明清时候那样,也很开放,再婚再嫁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就连三婚也不算什么。但儒家讲的礼义廉耻,这也是最重要一条,大部分人还是要重视的。

这些矛盾并非是简单立一部宪法,皇上下个圣旨就能改变的,历史时期的政治,是和生产力科技文化水平相关的。

难道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最先进的吗?那是为了生存维系的氏族部落,并非是那时的社会制度多先进。

可惜陈慧并不了解这些,她把这些看成了简单的社会制度问题。李孝也许不如陈慧有水平,但他一穿越就在皇家,从他走出皇宫自己开始艰难创业的时候,面临的就是治理天下的难题。无论是从刘家集,还是到宁远,最后到甘州,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把社会推进太快并不是好事。

特别是在甘州登基,一年以后他执掌大唐整个天下,让李孝更是从全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更加证明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多么简单,也看出来陈慧的想法多么可笑。

从辽东回来,本来想好好思考一下,调整一下自己的好多决定,顺应时代去发展大唐。可家里却出事了,李光俊竟然让他如此失望。

望子成龙,儿孙是带有父母未完事业的希望,这些社会变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将来要交给李光俊来完成的,可他竟然为了一个女孩如此。

从父母角度说,李孝希望李光俊幸福,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生活快乐。但作为一国之君,他要交给儿子的是江山社稷,是天下黎民百姓,是大汉华夏的天下。

别管什么决定,错误不错误,但李孝知道一件事他错了,全民过度娱乐化,是严重的错误。纸醉金迷的生活,只能让大唐失去血性和进取精神,过度的强调商业和经济,会让人变成唯利是图,没有道德标准的逐利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