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iiread 安装最新版。】
等到朱棣靖难成功后,朱橚原本以为自己时来运转,但是哪想到还有人告他谋反。在永乐十九年二月朱橚被召到京城,朱棣把这件事告诉他,朱橚“顿首谢死罪”,不过朱橚毕竟是朱棣的亲弟弟,朱棣并没有下狠手收拾他,而是不在追究。朱橚担惊受怕的回到封国后,主动把自己的亲王三卫献还朝廷。
不过第十三任周王朱恭枵和自己的祖宗朱橚不一样,朱恭枵大概也是所有明末宗室中最有出息的一位。在李自成围城时,朱恭枵和那个吝啬鬼大胖子福王不同,朱恭枵拿出王府中所有金银发给守城士兵,说杀一贼兵赏一个元宝,并且还命令城中郡王也要这般办理,所以开封也才能在李自成百万大军的围困下,坚持了一年半。
朱恭枵死后他几个儿子就不行了,有几个儿子死在农民军手上,还有两个儿子投靠了满清,被满清一刀杀了,只有一个孙子跟着流民跑到了广州,投靠了朱宏三,好运气的活到了现在。
朱恭枵这个孙子每天在北京就是上书,请求皇帝让他继承周王的爵位,准备回到开封就藩。但是朱宏三根本就不想再接着养这帮寄生虫,所以将仅有的几个宗室去除封号,让他们自谋职业。
朱渊想要去看周王府的目的是想要住在那里,驿站这里规模太小,根本住不下朱渊带来的七百多人,这样那些护卫的士兵就要住在外面,这样朱渊如何放得下心,所以朱渊想要去看看周王府,如果条件可以的话就住在那里了。
薛田带着朱渊来到开封城中的周王府,朱渊一看周王府这个样子傻了眼。周王府占地面积很大,从残砖破瓦中也能看到当年的繁华。但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城最先抢的就是周王府,完事后更是放了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再加上这二十年黄河泥沙不断淤积,整个周王府除了那些雄伟的大殿还能看到屋顶,全部被埋入泥沙下。
朱渊看了看王府周围,根本不可能在这里住下,朱渊没办法问道:“薛知府,你的开封府在那里?带着本王去看看!”
薛田不知道朱渊什么意思,长途跋涉进城后不休息,为啥东看西看的,但是薛田也没办法,只能带着朱渊又来到开封府衙。
以前的开封府衙建在宋代开封府的原址上,经过重建的开封府也是在原址上。
明代的府衙规格差不多,都是自南向北一根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三堂、内宅等建筑。
朱渊看了看刚修完的正门,上面挂着开封府衙的匾额,走进去就是府衙的第二道正门,也被称为仪门,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灰瓦顶。此门平时不开,两侧设有旁门,东侧称“人门”,乃人们经常出入之门;西侧称“鬼门”,只有死刑犯被宣判以后,才从西侧门拉出去行刑。
再往里走就是大堂,也就是知府日常办公的地方。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方有一座卷棚,均建在高台之上,是整个知府衙门的中心。大堂中央置暖阁,设置知府的公案,东西两侧分别为堂事房和招房。这里又被称为“公廉堂”,乃知府宣读诏旨、接见各级官吏、举行重大仪式、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
大堂前的两侧原为“三班六房”,乃衙门内吏役办事的地方。三班,即皂、壮、快三班,人员均为衙役。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乃府衙的职能办事机构。朱宏三将中央部委按照职能分为十三部,但是地方还没有改动,还是按照老样子设定。
仪门、大堂、六房形成的大堂院,乃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被称为“外衙”。这里是知府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衙门职能机构办事的地方。绕到大堂之后,一条东西向狭窄的通道,将府衙划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在这条通道的中部,正对着大堂的后门,有一座连接前后院落的“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
寅恭门之后就是二堂,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灰瓦顶,规模仅次于大堂。这里是知府预审案件,以及审案时退思和小憩之所,故又称“思补堂”,“思”和“补”皆有深思熟虑之意。
二堂后面就是三堂,这里是知府的秘密场所,日常会见些好友、干些受贿的事情都在这里。三堂建筑结构与大堂、二堂明显不同。在三堂的内部,通过格扇分为明间、接待室、起居室和更衣室,陈设较为豪华典雅,乃知府接待亲近之人、商议政事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