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 洪承畴(1 / 2)

铁器时代 骁骑校 4249 字 2019-10-08

 北京城内一所庞大华贵的府邸里。一位老人正在书房里沉思。他正是当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

洪承畴是继范文程后的满清第一汉臣。他是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万历年的福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的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后來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做起。历任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后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再五年后升陕西督道参议。

时值明末政治。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陕西境内遍(www.biquwu.cn)地义军。更有一部份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后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自此洪承畴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先是升任了延绥巡抚。然后接替了上司杨鹤的位置。坐上了三边总督的大位子。在他的带领下。明军颇有建树。一度将陕西的叛乱打入低潮。一扫多年官军之颓气。就在即将剿灭起义之时。清军犯边。连下数城。明廷不得不将西线督战的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來。与山海关、宁远两镇合兵。共同防范满清。 洪承畴是一位富有实战经验的统帅。他所率领的明军。是分别由八个边镇临时调集起來的。兵虽是精兵。但明末的将帅是骄横出了名的。临阵能否服从洪承畴的统一号令。这是洪承畴难以充分发挥指挥才能的最大障碍

果不其然。明军诸将不服号令。各行其事。一战不胜利。便各怀去志。不待军令就有数部乘天黑遁走。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两镇六总兵败溃。十数万人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无计其数。剩下洪承畴带领的残兵万余人。被清军团团围困在松山。饷援皆绝。

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秘密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做人质约降。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是大明皇帝的肱股之臣。文武兼备。谋略过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皇太极为今后逐鹿中原计。一心争取洪承畴归顺。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的政策笼络他。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到盛京。派满汉文武官员 轮流劝降。洪承畴延颈承刃”。始终不屈。

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沒效果。只好命最受宠信的大学土、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來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來。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当夜。皇太极使出了绝招。让自己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当今的大清朝太皇太后大玉儿携人参汤到洪逆承畴的居所。见洪逆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大玉儿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丽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两人隧共赴巫山。颠鸾倒凤。

隔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随即剃发易服。归顺大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來洪承畴知道那天晚上陪了自己一宿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像根本沒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大清效劳。

洪承畴降清后。清太宗命隶镶黄旗汉军。担任入关的急先锋……洪承畴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www.hao8.net)故”为条件。招抚了大批明朝降官。减少了一定的流血。满清入北京建立政权以后。他又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他还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

如果说范文程是满清第一汉文官的话。那洪承畴就是满清第一汉武将。而且还是有思想。有文化的儒将。皇太极为人谨慎。等入关以后就夺了几个汉将的兵权。洪承畴也在其中。顺治朝时。有多尔衮在。康熙朝时。有鳌拜在。始终轮不到洪承畴上位。终于鳌拜伏诛。朝廷严重缺乏沉稳干练的大臣。太皇太后这才想起來和自己有过一夕之欢的洪承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