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祗园祭(1 / 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典出《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日本,曾一度以“中国”自居,受中华文化影响深厚,祭典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每到夏日,被称为夏日祭的祭典活动便如雨后春笋,在日本各地大量涌现,据往年的统计,全日本一年举办的夏日祭活动多达479场,

祇qi园祭,与大阪“天神祭”、江户“神田祭”合称“日本三大祭”,实则是东瀛最大规模及最著名、也是最具文化代表性的祭典,当之无愧的no1,

祇园祭,虽在日本全国范围内盛行,但大都以京都为原型,进行本土化改造,最出名的仍属具有悠久传统的京都祗园祭。

祇园祭,最早起源于“祇园御灵会”。

公元869年,日本平安时代,当时,日本的东北地区发生地震,关东地区的富士山火山喷发,正值春夏之交,正是疾病的高发期,作为日本首都的平安京瘟疫横行,古人认为是恶灵作祟,为了驱除病魔和厄运,以安倍晴明为代表的阴阳师们奉王命在神泉苑立下66支(日本当时有66个地区)长矛,以迎接和祭拜祗园神灵,而人们则将城中的男孩送到神泉苑希望能驱除厄运。

而后,工商业兴起,市民文化逐渐兴盛,“祇园御灵会”这一民俗活动经过发展与演变,以及政府的干涉引导,逐渐变为如今的祇园祭,

每年自7月1号开始,31号结束,耗时整整一月,

期间,似是光阴倒转,

“古代”,这个被众人说在嘴里的词,就像是一副真实的画,在京都一幕幕展开,就像是岁月从不曾流逝,

长龙一般的彩车,身着吴服的男女簇拥在街头,在节日古典的乐器声中,欢歌笑语,木屐也随着主人心意发出愉快的旋律,啪嗒啪嗒,就像是童真的孩子在尽情地拍手……

祇园祭,尽管长达一月,可真正的高潮却是7月17日的前祭,以及

7月24日的后祭,

夏日炎炎,加之全球变暖一年胜过一年,可在喜庆的节日里,也从来抵不过人们的热情,

上午9点半,代表着日本各个地区(1都1道2府43县)的47座山鉾(áo,古同矛)集结于乌丸御池,

山鉾,即是山车,祗园祭发展至今,取代长矛,寄居神灵的大型彩车,高达25米、净重以吨计的大型彩车,

山鉾的制作工艺自古相传,

整个山鉾车都是由木头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组建过程没有用到一根铆钉,全部麻绳缠绕而成,四面用金碧辉煌的织物围起来,华丽而绚烂,

绚丽的山鉾,也象征着日本文化,博览众长,与时俱进,却又自具特色,

每年打头阵的长刀鉾依旧在最前面,由男童坐镇车头,车上立着大长刀,代表专门击退疫病邪灵,象征着祗园祭最早的意义——消灾,

除长刀鉾,各山鉾的先后顺序早就在7月2日的签取仪式上预先定下,这是自室町时代以来为避免竞争而立下的规则,至今依旧被遵守,

函谷鉾紧随其后,车身上绘画的主题原只是中国战国时期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随着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后续又新添旧约创世纪场面,

放下鉾、岩户山、船鉾、北观音山、桥弁庆山、南观音山……

一座座山鉾俱有其深层含义,特别有趣的是其中的孟宗山、伯牙山、鲤山,

孟宗山,意孝道。讲述的乃是以孟宗为主人公,“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