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时局复杂(2 / 2)

争隋 虎贲氏 4249 字 2019-09-11

李渊府帐,刘文静和李渊相对而坐,中间摆着一方棋盘,上面李渊的黑子在西北角连成了一片,刘文静拈着手中的白子,朝李渊笑道,“唐公如今担任太原留守,可谓是龙归大海,虎入深山,当真是可喜可贺。”

“若不是肇仁你提醒我,我又如何能借着此事回太原。”李渊此时脸上哪还有见杨广时的憔悴枯暗之色,一脸的意气风,他在朝中隐忍多年,当个太平翁,如今终于能够手握实权,为一方留守可是让他大为满意。

关陇世族中,真正的高门其实便是当初西魏时的八柱国家,不过后来宇文氏篡国,八柱国家便只剩下六柱国家,到杨坚以隋代周后,李家便成了六柱国家中唯一最完整的一家,这些年李渊为了不步上高颎等人的后尘,一直都韬光养晦,以免让杨广找到借口除去他。

“肇仁,你觉得此次朝廷征辽,可有胜算。”虽然可以离开尔虞我诈的朝堂,去太原经营自己的势力,可李渊仍旧在意这次征辽的胜负,如今各地豪族都隐隐有不稳的迹象,若是这次征辽朝廷大败,难免重演开皇初年各地民变的局面。

“这次征辽,其实是裴矩的主意,他是想以大军逼降高句丽,以免高句丽和突厥勾结,皇上也是信了他的话,才有了这次的征辽。”刘文静放下棋子,朝李渊说道,他也是天下少有的足智多谋之士,而且对边地之事颇为了解,自然明白裴矩的想法。

“本来若是没有那个高建武行刺的事情,我敢肯定此战朝廷必败。”刘文静心中明白,杨广和裴矩其实一开始都是指望着能够逼降高句丽,看看这次征辽的排场就知道了,不但百官随行,就连那些女眷也是一并带在大军中,可见杨广是根本没有和高句丽大打出手的意思,但是高建武那次行刺,却让杨广意识到了高句丽并非他想象中那般孱弱。

“如今却是不好说,虽然大军停留过久,不过宇文恺也不止在造那行宫,更是在督造各种攻城器械。”刘文静说着自己所打听到的消息,“还有那郭孝恪,手握兵士五千,此次征辽,最大的变数便在此人身上。”

刘文静心里隐约觉得那个高建武行刺杨广一事和郭孝恪脱不了关系,但他却不敢肯定,要知道那时候郭孝恪不过一个小小百人长,若是有此心机的话,这郭孝恪也未免太过可怕,把这有些荒诞的想法抛到脑后,看着有些疑惑的李渊,刘文静笑了笑道,“二十四军中,麦铁杖的左翼第一军已残,宇文述虽是咱们那位皇上的心腹宠臣,可绝不是麦铁杖那等忠臣,其他诸将,除了辛世雄寥寥几人,有几个会豁出身家和高句丽死拼,恐怕也只剩下那郭孝恪一人会尽全力而已。”

“肇仁所言甚是,那郭孝恪如今一身富贵全系于皇上身上,自然会尽全力,而且此人不但是世之虎将,而且更善将兵,此次征辽朝廷若胜,他必然一飞冲天。”李渊早已冷静下来,把郭孝恪当成了大敌,仔细思量以后,觉得郭孝恪前几日来他府帐抢人,绝非是武夫的鲁莽之举,而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就算朝廷这次败了,皇上也仍会重用他。”刘文静摇了摇头,郭孝恪不但和关陇世族彻底翻脸,和宇文述这个杨广的心腹宠臣也同样结怨,如今这大隋军中的势力已经隐隐分作了三股,最大的自然仍是关陇世族,剩下的则是宇文述这样的当年为杨广登基出力不小的功臣和以郭孝恪为的军中寒门。

这三股势力中,杨广提拔郭孝恪,便是为了让郭孝恪成为军中寒门的领袖人物,以抗衡关陇世族在军中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制衡宇文述这样的勋旧功臣,刘文静将这其中的情况一一为李渊道来,“唐公,皇上这几年虽然日渐骄横,目中无人,不过这权谋之术仍是老辣之极,唐公此去太原,当小心行事。”

刘文静知道如今虽然世族仍是势大,可杨广这些年开科取士,抬高儒学,不但削弱了世族,也收了不少士子之心,若是此番征辽被杨广取胜,到时挟大胜余威,大隋境内那些蠢蠢欲动的豪强必然不敢妄动,再给杨广几年时间调理内政,这时局怕是会又生变化,李渊回任太原留守,需得谨慎从事,在局势明朗前,千万不可落人话柄。

“肇仁之言,我自然省得,只是不知道那位那边可有什么消息。”李渊把刘文静的话记下后,却是忽地话锋一转,他在朝中隐忍多年,又一直留意关陇世族中他人,如何不知道那些隐秘的事情。

“那位那边,有蒲山郡公为之谋,想必也在观望时局变化,若是此战朝廷大败,想必以那位在军中的影响力,必然会有动作。”刘文静如何不知李渊口中那位就是已故越王杨素之子,如今的楚国公,礼部尚书杨玄感,如今关陇世族中,论在军中影响力,无人能和杨玄感相比,如今二十四军中大半将领都是当年越王杨素麾下的故旧,若是征辽朝廷大败,杨玄感必有可乘之机。

“看起来,关键还是在那郭孝恪身上。”李渊听着刘文静的话,眉头却是皱紧了起来,脸上露出了一丝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