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农事(1 / 2)

贞观英杰 御文台上 0 字 2022-04-17

 到了下一次休沐日,陆玉成如约一早就来到了虞府拜访。与虞府一家人刚叙过礼,虞理明就挽着陆玉成提出要与他“手谈”一局。

这次虞理明把陆玉成请进了自己的书房,显示了他对陆玉成的亲近和看重。虞理明的书房很讲究,陈设高雅,赏心悦目。

书房,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房的基本功能。

书房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房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房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房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房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唐代是书房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房。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房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书房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书房正中几案上摆了一副精致的围棋,黑白棋子温润如玉,陆玉成暗暗猜测其是否为后世称之为“云子”的棋子,经询问,果然产自于云南。

虞理明执黑先行,这局棋战况激烈,紧张处虞理明额头都渗出了冷汗,把幞头都浸shi了,最后以陆玉成小胜而收场。虞理明倒不气馁,连呼痛快,显得很高兴。他俩接着又把这局棋复盘一次,双方细加讨论了一番,彼此都大有收获。

仆人重新奉上茶来,俩人又闲谈了几句后,陆玉成正了正身道:“学生近日有所思忖,颇得两点浅见,冒昩禀告明府,请明府指教!”

虞理明和颜悦色道:“但说无妨。”

陆玉成说:“今天下创痍未复,民生维艰。山东大旱,饥民遍地,关中也饥,京师至斗米值绢一匹。农为国之本,民赖之以生。扬州水利颇丰,荒地亦多,如大力开垦荒地,并兴修水利,引水溉之,功莫大焉!”

隋末唐初,经过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就连一向号称富庶的山东地区,竟然“茫茫千里,人烟断绝。”全国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百姓缺衣少粮。

虞理明凝视了他一会道:“尔接着说!”

陆玉成不慌不忙地道:“学生听闻南边占城国的稻种生长期短,一年可两熟,且耐旱,如能引进本州,岂不大功一桩!”

听到这里,虞理明眼晴一亮。

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史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占城稻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虞理明详细向陆玉成询问了占城稻的情况,对他所说的这一稻种很感兴趣,末了,他对陆玉成说:“贤侄今日所述两项皆甚好!某即派人去占城国购买一些稻种试种,如所言不虚,倒确是一场大功德!”

在虞府用过中饭后,陆玉成与虞书鸿、虞书娟又来到前院亭子里聊天弹琴。虞书娟亲自下场施展手艺为之煮茶,动作美不胜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