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节南北呼应(2 / 2)

龙起苍茫 费虚 7669 字 2019-09-23

本来他还担心兵力不够。北洋军加匕毅军、淮军等旧军,能够在一周内迅动员过十万人的兵力防守北京,所以,凭借目前三军加起来的三万多人,远远不够,但是只要兵贵于精,又有正确的部署,他还是有把握险中求胜。

现在的问题是,南方的革命军必须要牵制北洋军与旧军的兵力,武汉方面必须要进行反攻,然后牵制冯国璋的人马。

南京方面也要作出北伐的态势,让张勋等旧军不敢动弹,两淮以及山东的军队不敢大规模北调。

“我们也要同时分化北洋军,分化满清旗军与北洋军,目前双方围绕军事大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们正好可以利用

袁世凯责任内阁组成后。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最切实的基本问题。

他最懂得权术,如果不能控制着军队,主持责任内阁也没有用,所以他在组阁的同时,就要把北方和北京的军事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和毅军姜桂题等的节制们遣全权。可是北京城内还有军咨府大臣载涛统率的禁卫军,这个禁卫军在北京就足以使袁不敢怨意作为。

袁世凯内阁成立后。宣统的父亲载汗就解除摄政王地位,而恢复了他的醇亲王封号退归藩邸。

作为载洋的弟弟载涛。很有可能把持住禁卫军,作为反击力量,这支禁卫军是载汗做摄政王放黜袁世凯以后组成的,可以说组织这支军队的目的完全为了保护满族亲贵。禁卫军全是满人,他们待遇好。元练好,装备也好。

袁世凯组阁后便向清廷建议,革命军大敌当前,为了振奋军心,为了鼓励士气,禁卫军应该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皇族大臣也该为臣民表率,所以应由皇族大臣率领一部分禁卫军出征南方。

载涛走出了名的胆小如鼠,他一听袁世凯要点他为帅。妾刻找到庆亲王奕助,求他向老袁说情,载涛的请求正合了袁的希望,他同意不调载涛上前线,同时也接受了载涛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并立即推荐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咨府大臣,于是禁卫军的统率权也由皇族手中移转到袁系手中了。

除了安置徐世昌为军咨府大臣外,并且在汉口重新被革命军占据之后调回来冯国璋。当时冯国璋是荫昌下面的第一军总统,这个第一军是一个战斗编制,为了对南方革命军作战编组的,下辖第六镇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的第八协协统陈光远。

袁世凯让冯国障回北京任命为禁卫军军统,以切实掌握禁卫军军权。同时调第二军总统段棋瑞署理湖广总督兼统冯国障的第一军,驻节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此外袁并把自己带进北京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负责北京城内的护卫责任,而把原来的禁卫军调到北京城外驻扎。

趁着袁世凯还没有完全掌握禁卫军,不能与北洋军握成一只拳头打人,时机还是不错的。

夏才林立即开始联络南方的同志,作出一系列的部署。积极呼应北方的行动。

这是英国人等列强坐不住了,葛福领事曾和在汉口英租界开会的各省代表大会接洽和平。和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全国性的,由袁世凯内阁代表清廷统治下的各省区,希望和一个能代表全部革命省区的人进行和谈;另一个是局部性的停战,也就是凭借段棋瑞能战之威名,逼革命

英国然强烈要求接下来为停战期,让袁世凯派出唐绍仪为总理内阁大臣的全权代表,前往武汉与黄兴等人讨论大局,而革命军方面也派遣伍廷芳为全权代表。

唐绍仪到汉口后,本来希望与黄兴在英租界内会面,可是革命军方面不同意,于是按照中国习惯,行客拜坐客,于是唐绍仪由英国代理总领事和英国舰长陪同,渡江前往武昌织布局和黄兴会晤。由于革命军方面的和谈代表伍廷芳尚在上海,于是双方同意和谈地点改在上海进行。

黄兴这是已经决定反攻孝感。革命军求战心切,趁着北洋军立足未稳,北方形势诡异,断然不想葬送这个大好时机,所以让唐绍仪等人去上海正好推托。

4月飞日,程潜部率先向孝感的北洋军起了攻击,同时鄂军与湘军从旁呼应,势如破竹,全面压过了北洋军的风头,由于北洋军军械物资不够,所以打不了大战,坚持到四日晨,开始大规模后撤。

4月落日。革命军正走进驻孝感,并且积极准备攻击河南。

唐绍仪等一行遂搭乘洞庭号轮船由汉口前往上海,武昌革命军方面也有和谈代表胡模、王正廷同乘洞庭号前往。

钥万日清廷署理湖广总督兼第一军总统段棋瑞率领革职留任的布政使连甲、按察使祝书元等抵达信阳,正式接管了了第一军的指挥权。

4月飞日革命军与清廷正式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第一次会议。南方席代表是伍廷芳,参赞是温宗尧、王芳惠、汪兆铭、扭永建;北方席代表是唐绍仪,参赞是欧康祥、许鼎霜、赵橡年、冯懿同。

双方坐定后,就互相查阅文什。同时宣布开会,先由伍廷芳提议,自刀日起停战,所有鄂、晋、陕、鲁、皖、苏、奉等省一律实行,待清内阁回电同意,然后和谈才能正式进行;在和议进行中,如有擅自调动军队的,彼此均当从严惩处,并且认为和谈就是要和和气气地谈,不能打打谈谈,一边打一边谈,因为这样便不是真正的和谈。

清廷方面很是沮丧,本来应该是他们占据上风,便打边谈,甚至以打促谈,想不到现在反而要求着革命军不要起进攻,悲凉啊。

唐绍仪继伍起而言,他表示立即把伍的建议电达袁内阁,同时请伍亦立即电告武昌黎都督转告各省查照。同时谈到一段故事,就是汪兆铭在北京时曾电黄兴谈到促袁参加革命,黄复汪电告以倘袁果能参加革命,即可举袁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黄这封复电,汪曾交给杨度,杨度乃转陈袁。袁表示:“大统领我不能做,应由黄兴做。”因此可以证明袁内心倾向共和,不过身为清臣不能出口耳。于是唐作结论,认为当前和议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宗旨,而是先求如何达到和平。这第一次的会谈就此结束。

和谈开始后,南方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面必须先承认民主共和制的国体问题,这是革命的目的,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谈,则无和谈的必要。唐绍仪把南方的“和谈先决条件”打电报到北京。向袁内阁请示,并提出唐自己的。

唐的看法是革命军方面对这个先决条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如果拒绝便无法谈下去,不如绕圈子谈,就是把这斤。“国体,小问题交给一个“临时国会”去做表决,如此和谈还可以谈得下去。袁世凯接到唐的电报,乃向隆裕太后请示。隆裕则召集御前会议讨论,最后终于接受了唐的意见。有人说唐的意见根本就是袁的授意,因为袁的手法就是要假手于革命军来结束清朝的统治,同时为自己“取而代之”留下余地。

南方代表伍廷芳不满意唐的答复,唐再;解释说:“这不过是形式问题和程序问题,这样做法是锐变,对于达到革命目的,并无冲突。”南方代表认为绕了一个弯路也勉强可以同意,因此乃进一步和北方代表讨论如何召集“国民会议。以解决“国体问题”。双方协议由革命军所占领的南方省和清政府统治的几省,每省各派代表三人,参加国民会议。国民会议的地点南方代表提议在上海,北方代表则表示必须向袁总理请示后才能决定。

汪精卫在其京的时候已经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结拜为兄弟,两家打的火热,正是恋奸情热,所以这个问题很是严重,严重到让南京方面落于下风。

现在南京方面争论不断,意见不同者互相攻击,难以统一。

李叟和断然决意北伐,带着三千人北上攻击徐州,让安徽的革命军予以呼应。

他在南北都有威望,有他出头,反对的声音小了许多,而北方则如临大敌,并且要求唐绍仪尽管做出让步。

旦革命军拿下两淮,这样的话,势力可深入北方,从山东直杀河北,加上山西就在身旁,湖北的革命军已经攻入河南,局势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