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一条鞭法(2 / 2)

“老臣之前去各地看了,赋税都是按人头来收税的。”

“但这就容易造成虚报人数的现象,是以我们现在改成按土地亩数来收税。”

“之前丈量了土地,这就可以防止百姓偷税漏税,官吏巧以名目。”

赵云听了连连点头。

这个不错。

因为在古代人口普查并不是那么发达,而古代人又认为多子多金。

大量的孩子生下来,就造成了赋税上的压力。

有的家庭为了逃避赋税,就虚报人口。

而政府又不好查。

但通过按土地来收税,这就不怕你有几口人了。

反正你有多少地,就交多少钱。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更加公平的效益。

张居正又竖起三根手指头,正色道:

“这第三条改革,就是最重要的改革。”

“那就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

“我们必须统一货币,让老百姓每年交税只能交五铢钱上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朝廷最大程度上获得收益。”

“国家富庶了,才能建立强大的军队。”

“军队强大了,才能打倒地方诸侯,统一天下。”

“是以老臣以为,眼下先进行这三项改革即可。”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

“待国家富庶以后,我们再来谈军队改革。”

张居正划好了蓝图,双手奉给赵云。

他总共向赵云提出了三项改革内容,都是以“敛财”为足。

这也可以理解,估计也是历史时间线的自我收束。

毕竟大明中后期真的穷的要死。

所以张居正的变法主要内容,还是想着怎么赚钱。

在古代,老百姓交税,并不是交钱。

而是有什么交什么。

比如他是养鸭的,他就交鸭子。

他是织布的,他每年就交两匹布。

这就是朝廷穷的原因了。

毕竟你交上来的鸭子、布匹国家不一定能够马上用的着。

我要生产武器训练军队,总不拿鸭子布匹来生产训练吧?

我要招募士兵,总不能给他一鸭子当军费吧?

所以张居正这一条“统一货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国内税收的问题。

让老百姓只能交钱,至于怎么搞钱,就靠你自己想办法了。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使国家富裕起来。

虽然张居正的鞭法远不止这些内容。

但它主要针对就是这三条:劳役赋税改革。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质疑张居正的改革。

认为他的变法虽然有效,但却是饮鸩止渴。

通过抽取老百姓的血,来填补朝廷的空缺。

比如最后一条的统一货币,虽然是好事。

但也免不了有奸商趁机收取好处,谋取暴利。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上是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而且这种现象你根本没办法干预,只能放任自由。

这就是大明王朝后期有大量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赵云心下一动,问道:

“先生变法虽好,但如此是否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张居正听了,抚须笑道:

“昔年公孙鞅有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我们的变法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待现在的问题解决以后。”

“自然会有新的变法条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