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家庭中的心理学(2)(2 / 2)

2.共鸣心理

人际交往中,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信仰、职业、年龄等方面相似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结交为好朋友。心理共鸣是人们选择朋友的重要内在动力。心理共鸣包括人格共鸣、思想共鸣、兴趣共鸣、经历共鸣等多种类型。心理共鸣之所以左右人的交友,关键在于人们通过人格、思想、兴趣、经历等方面的交流契合,使人的心灵找到了回响的对象,因而在彼此沟通中能获得新的人生力量和理想。

3.补偿心理

交友中,心理共鸣不可或缺,互补心理动机也很常见。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在个人特征上差异很大的人成为心心相印的莫逆之交。比如,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常和心理抑郁的人成为知己,办事果断的人常有优柔寡断的朋友,有钱有势的人也常常会有一帮穷哥们等等。其实,交友中的补偿心理是在心理共鸣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双方的需要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才会导致友谊的萌发。

要处理好朋友关系,除了要掌握交友中的心理动机,还要掌握一些交友之道。

1.交朋友要慎重

广义上说,朋友比比皆是,有学友、棋友、酒友、文友等等,可以说凡是有接触的就称得上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心好友,一生有几?古代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传颂至今,可见人们对知音之渴望与珍惜。结交知心朋友要慎重,否则认错了人,可能会铸成大错。如孙膑就毁在其“知心好友”庞涓的手上。

2.对朋友要守信

古人言:“人无信,不可交。”对朋友要讲信用,不交不讲信用的朋友。朋友间的信任,既包括肯向朋友交心,又指信任朋友,不胡乱猜疑。当然信任不能盲目,应该以相互了解为基础。朋友间的信任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例如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一开始很贫穷,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经常多分钱,而鲍叔牙知道他家穷,应该多分点,并不怪他。他们还三次一起上战场,管仲三次都当逃兵,鲍叔牙也不怪他,因为知道他家里有老母需要照顾……如此的信任使他们成为传世之交。

3.对朋友要真诚

无论性格、气质如何,对好朋友都应该真诚相待,以心交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知心朋友,友谊才会长久。例如,三国时期顾幼与庞士元,初识后的一次真诚交流使他们成为知己。顾幼问庞士元:“听说你很会了解人,那么我与你比谁更厉害呢?”庞说:“论陶冶世间风俗,与时代相宜,我不如你;若论王霸策略,分析行军作战之事,我长于你。”坦率、中肯的回答,使顾幼十分钦佩,友谊很快深入。

4.待朋友要宽容

有的人度量狭小,吃不得一点亏,听不得一句逆耳话。凡事斤斤计较,与人交往就会比较困难,更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别人做了点亏欠你的事情,要宽容待之,以德报怨,如此方可赢得人心、赢得朋友。比如,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当初很器重德国青年开普勒,给予倾力提携和无私帮助,希望他能走上科研的道路。但开普勒的妻子度量狭隘,认为第谷别有用心。在其谗言下,开普勒以怨报德,初次和第谷见面时很不礼貌。但第谷并不计较,一如既往地提携他,使他非常愧疚,主动请罪,并和第谷成为莫逆之交。

(四)同事关系及处理方式

同事关系是共同的工作环境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事关系是否良好,往往会在家庭生活中折射出来。如果人们在单位和同事闹了矛盾,回家后难免情绪低落,甚至迁怒家人。且不论其他,仅为了家庭生活的和睦,家庭成员也需要掌握处理好同事关系的技巧。

1.严格律己,宽容待人

在自己做好之前,不要指责别人。工作上取得成绩,也不要自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谦虚待人。对同事,要多看长处,宽容待人,不要在不适宜的场合对同事及其工作说三道四。

2.互相尊重与支持

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遇到工作上的分歧,不要对峙与攻击,要互相采纳意见,共同处理、共同进步。

3.及时化解矛盾

出现矛盾要及时化解,否则易成积怨,既影响他人,也影响自己的情绪与工作。与同事有隔阂,应该做到:见面不要躲避,战胜“自尊”,主动打招呼;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解释;适时地开个适当的玩笑,缓和僵局;如果同事遇到困难,主动提供帮助……如此这般,多半会和同事恢复和谐关系。

4.以理服人

同事之间难免在工作上出现分歧,此时,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能忍就忍,不要斤斤计较;对于原则性的大问题,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要蛮横专制、无理取闹。

5.不要嫉妒,懂得赞赏

同事工作成绩突出,比自己进步的时候,不要因嫉妒而冷淡同事。要克服个人主义情绪,拿出坦荡胸怀,主动给予赞赏与祝贺。同时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将精力用到工作中去。这样,不但和同事关系良好,还会促进自己工作上的进步。

对外交往中提高家庭心理素质

在现实中,不同家庭对外交往的要求和偏好往往因人而异。比如,一个科学家的家庭和一个政治家的家庭,在对外交往上通常有不同的要求。自然科学家更愿意和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人交往,以便在探讨科学的过程中汲取灵感;而政治家必须和社会上各种人物广泛接触和交流,才能习得处理社会政治事务的能力。差异归差异,没有家庭可以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不进行对外交往。

家庭对外交往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些许麻烦,但得到更多的是能量、信息、温暖、友情和生机。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素质有所要求的同时,也给其以全面锻炼。通过家庭对外交往,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会更趋成熟、情感上会更趋丰富、性格气质上更加有吸引力、认知能力上也会大有提高。与好人交往如此,与“坏人”交往,也会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好处。广泛的对外交往,还会改变整个家庭气氛,使家庭成员更多地认知社会、参与社会,发挥自己的能量。

有利必有弊。家庭对外交往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在自家闹矛盾或正忙于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有亲戚朋友来访或请求帮助,便会觉得为难与烦恼;来访或相邀者大腹便便、披金戴银,而自己瘦弱枯干、穷徒四壁,则可能会伤了自尊或因此而受到家人的讥讽;交往中被人欺骗,就会更觉得气愤与懊恼。这时候,倘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麻烦也可能变成好事。

1.受到朋友的信赖与托付,应该感到骄傲。

当有朋友要求你帮助的时候,说明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你应该鼎力相助。当然,实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也不要勉强,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2.“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家庭交往中,如果不慎上当受骗、遭人欺辱,不要一味自责或整日用痛苦折磨自己和家人。应该积极乐观豁达,时常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道理来安慰自己和家人,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以免日后重蹈覆辙。对那些欺骗或侮辱过自家的人,如若并非本愿,实在是出于无奈或无心,也应该宽容待之;若确为恶意、不良之人,应当坚决断绝来往,不要纠缠不清。

3.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之间的差距,不要攀比、嫉妒。

原来不相上下的几个熟人,几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有的升、有的降,有的富、有的穷,家庭差异豁然扩大。且不要讨论公平与否,只需知道这是事物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倘若不如别人,嫉妒、攀比的心态就可能升起来,虽说也是正常现象,但太过度就不正常了。如果整日在家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但影响了自身健康,还会破坏家庭和睦。应该做的是,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尽力争取自家的进步。纵使技不如人,只要尽力而为了,就应该问心无愧。

★第四节家庭购物心理

家庭购物动机

家庭购物心理中,有需要,有动机,还有审美、兴趣、趋时、从众、攀比等诸多因素,错综复杂。探讨家庭购物心理,就是探讨一种小型的、特殊的、自然群体的购物心理。

家庭购物源于家庭生活的需要。有了需要,就会引发动机。心理学上的动机,就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商业心理学中,把能够引导人们购买某一商品和选择某一商标的动力称为购买动机。比如,当你出门参加高级宴会的时候,如果没有体面的衣服穿出去,就会产生购买一套高档服装的动机。然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于是又会产生要买一套物美又价廉的高档衣服,以便省出钱来做他用的动机。最后,几种动机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你最终的购买行为。

在多种动机构成的动机体系中,每种动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家庭购物过程中,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差异,购买动机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是要买一台电视机,有的家庭可能要买国产的,有的则要买进口原装的;同样是买电脑,有的家庭要买台式机,有的则要买笔记本,等等。即使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不同家庭的购物动机往往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有的家庭视身体健康高于一切,宁可穿得不好、家庭摆设不好,也要省下钱来购买充足的食品和各种保健品;有的家庭讲究排场,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使自己穿得华丽、住得堂皇;还有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宁可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也要买各种各样的书籍或艺术品来品味。

从上述的情况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肯定也希望满足其他的家庭需要,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只能满足最迫切的需要了。于是购物动机就有了主导性和非主导性的差别。需求在某些人身上往往会以一种不正确的形式体现出来,即一种优越感和虚荣心,在购买动机上产生了“不同调性”,即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于是有意购买一些贵重、华丽的商品来炫耀,但其实并不需要这些商品。

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在多种动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购物者的同一种行为可能完全出于不同的购买动机。因而,分析购买者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僵化的思维,认为某一种行为后面一定存在某一种动机。比如,同样是买一个钻戒,有的购买者可能生活中确实需要,而且经济条件也允许,而有的购买者则可能是借钱来买面子。

个人购物动机尚且如此复杂,家庭购物动机自不用说。多个家庭成员的复杂购物动机,需要经过一个相互作用、抵消、统一的整合过程,才能形成最终家庭购物动机和购物行为。

以父母给孩子买玩具为例,孩子首先考虑的是玩具要好玩,其次在攀比心和自尊心的作用下,还希望自己拥有别的孩子有的,甚至比别的孩子还要好的玩具;家长则要考虑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玩具是否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是否会危及孩子的安全等很多因素。于是,在某一玩具柜台面前,孩子死活不走、家长软硬兼施,最后家长恼怒、孩子痛哭的情景就出现了。

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对家庭购物的影响

购买者的不同能力、气质、性格等主观因素和心理状态,即心理素质,会引起不同的购买动机和行为表现。

从能力上看,一般地,活动能力强的人购买商品时自信心足、有主见;活动能力弱的人购物时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做决定。

从气质上看,胆汁质型的人,购物干净利落;多血质型的人,容易产生冲动与从众购物行为;粘液质型的人,购物时喜欢挑挑拣拣、反复比较;抑郁质型的人,购物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

从性格上看,以买衣服为例,有的人喜欢庄重、质朴的,有的人喜欢颜色明快、华丽的;有的人喜欢传统的,有的人喜欢流行的;有的人喜欢一次性完成,有的人喜欢货比三家;有的人总是在一个地方买,有的人专挑没去过的商店,等等。

心理素质对购物活动的影响通常比较持久、稳定和有规律性。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了解各自的购物心理规律,应该比较容易消除分歧、达成一致。

除了个性心理之外,购买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其购物动机与行为,同时还是家庭购物分歧的重要原因。另外,购买者所处的环境会通过其心理活动对购物行为产生影响。这个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与购买者行为相关联的群体、购买者所属的社会阶层、购买者的家庭结构、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

家庭购物中几种关系的处理

(一)个人喜好与家庭需要的关系

虽然是一家人,但个人爱好与需要多数并不一致。例如,一个家庭之中,有的人喜欢购买花草,有的人喜欢室内家具和装饰品,有的人喜欢买来材料做艺术品,有的人则喜欢购买各种食品回家展示厨艺,等等。如果将家庭每个人的喜好有机地协调在一起,会使家庭购物活动乐趣多多、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个人喜好与家庭需要处理不好,便会产生矛盾,家庭购物就成了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比如,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仅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此时家中有人偏喜欢买些花花草草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那么冲突就难免了。此时,应该以家庭需要为重,暂时放弃自己的一些喜好。否则,不但不会从爱好的满足中得到乐趣,还会招致家人的埋怨。

(二)家庭经济条件和虚荣心的关系

有点虚荣心是正常的,是人的自尊的需要。但在购物中,这种自尊的需要往往表现得太突出。如果有哪个与自己社会地位差不多的人买了什么好东西,自己也难免跃跃欲试。可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于是心理就失衡,感觉很没面子。比如,同学之间,有的人买了手提电脑,别的同学看着挺好,也想买,可是没钱,于是感觉浑身不舒服。对这种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可能省吃俭用,从基本需求里扣出钱来买虚荣;有的人化成了动力,拼命挣钱;有的人进行心理调节,接受现实,不跟人家比。这三种反应没什么对错之说。但是,如果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了犯罪道路,那麻烦可就大了。

(三)逛商店与买东西的关系

有的人特别喜欢逛商店,尤其是女性,能从逛商店中获得很大的乐趣,尽管不一定买东西。自己逛还不行,非得拉着男朋友或丈夫一起逛,一逛就大半天。如果买回一堆东西的话也就罢了,但往往什么东西也不买,自己仍然神采飞扬。可男同胞们就惨了,累个半死,还得装着高兴,备受身心双重之折磨。对此,许多妻子很得意,丈夫却苦恼得不行。由于性别的不同、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不同等原因,不同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妻子和丈夫,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妻子在逛商店的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丈夫仅坐在棋盘旁边也能得到心理满足。在这一点上,家庭成员应该互相理解和接受。有时让对方满足一下自己也是可以的,但不要总是强迫别人服从自己。比如,作为不爱逛商店的丈夫,不妨转变一下思维,把陪妻子逛商店当做了解市场行情、增加商业知识的渠道和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作为妻子,也要体谅丈夫的苦衷,设身处地地想想:倘若自己被强迫着下棋会不会很痛苦?家人要在时间上做好安排,既可以有时间一起逛商店,让妻子过过瘾,也要有时间让丈夫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

(四)自主和从众的关系

风俗和时尚是制约和影响人们购物行为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这种时尚好处多多也就罢了,比如大家都迷上了一款实用家庭保健机,可以不出家门就锻炼身体,好多人都买,自己顺应一下也无所谓。但如果这种时尚不健康,比如某些地方风行奢侈消费、有些地方兴起一些迷信活动、有些地方风行送大礼等等,就不能盲目从众,要坚持家庭购物的自主性,该买的就买,浪费钱财又危害社会的东西就不要买。

防止家庭购物心理遗憾

家庭购物中的心理遗憾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误购之后产生的心理遗憾,二是丧失最佳购物时机,错过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机会而产生的心理遗憾。购买行为失误,包括买回劣质商品、购价过高、过时商品、所购商品不适用等多种情况,会引起购买者对购买行为的不满和后悔,于是出现“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效应”。气量小的购买者,如果误购金额很大,会几个月都耿耿于怀,对健康损害很大。

市场上新商品层出不穷,推销手法越来越高明,加上购买者经验有限,还容易产生误购。除此之外,购买者本身的以下购物心理也是导致误购心理遗憾的重要原因。

(一)购物的从众心理

家庭购物中的从众心理,就是喜欢跟着别人走,认为人家那么多人买的肯定没错,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别人的购买行为做出。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往往对欲购商品的质量、价格、规格等情况并不熟悉,无法做出独立判断。有些卖主雇用“买托”,演双簧计,就是利用了购买者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作用下的购物,“从”对了也就罢了,万一“从”错了,就难免产生心理遗憾。

(二)购物的求廉心理

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求廉是家庭购物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多数家庭购物主体往往缺乏就商品质量评估其价格的能力,只能通过比较价格来认定商品是否适宜购买。对同一商店同种商品的价格、不同商店同种商品的价格或同种商品不同时期的价格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求廉购买者会选择最便宜者购买。但便宜的东西,质量不好的可能性比较大,购买后的心理遗憾就可能发生。

(三)购物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也常常左右部分家庭的购物行为。越难以买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想买到,即使东西质量不一定好,自己也不一定需要。比如某部电影,票越难买,人们就越想买,即使很贵。可看完出来,却叹息不止:“什么玩意,上当上当!”另外,有些人争强好胜,情绪偏激,若卖主说他买不起或不识货,他就毫不犹豫地愤然买下,但回到家就会后悔。

(四)购物的愧疚心理

商店服务员对顾客都很热情,不厌其烦地讲解这讲解那,让顾客试来试去,还说尽好听的,有的人仍然不为所动,有的人就开始不好意思了,觉得如果不买就欠了服务员很大的人情,愧疚心理之下勉强买下商品。如果发现质量确实不好,便后悔不止。

(五)购物的冲动心理

人们的购物行为是在许多购物动机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可有些购物者容易冲动,心血来潮之下不管不顾,想买就是想买,不为什么。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可能买了之后没什么感觉;如果家庭条件不好,购买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家人的责备和自己的遗憾。

(六)购物的虚荣心理

有些人虚荣心强,听到卖主的奉承就高兴,高兴了就买货。等从飘飘然中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浪费了钱,后悔不已。

家庭购物之前,应该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克服上述购物虚荣心理,防止购物心理遗憾。

★第五节父母的教育心理

总是愁的父母

案例一:愁孩子学习不用功

某小学生学习不用功,爸爸妈妈为此费尽心思。说好的孩子不听,动手打吧,开始一两次管用,后来打也不行了,甚至招致孩子的激烈抵触,学习更不上心。

这几年来,她和丈夫为了孩子的学习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孩子总是不用功,成绩始终没有长进,她简直感到绝望了。

案例二:愁孩子玩电脑上瘾

一个初中生本来在某市区重点中学读书,可最近却被妈妈送到了城郊一所农村中学去读了。为什么呢?原来,孩子在市区读书的时候迷恋玩电脑,又聊天又打游戏,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蹲在电脑前面不动,一点也不看书做作业。妈妈很着急,为此说破了嘴皮,儿子就是不听,有时候还顶嘴。孩子马上要读初三了,妈妈怕这样下去最终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就想出了上述方法,认为把孩子送到没有条件玩电脑的地方,孩子就会安心学习,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锻炼。结果,想不到孩子吃不了那个苦,第二天就背着行李跑回了家,怎么赶也不去了。这招也不好使,妈妈愁坏了。

案例三:愁孩子学习成绩好

一位女士的儿子今年十四岁,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数学实验班学习,马上读初三了。这个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数学成绩尤其好,而且经过测试,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也很高。既然这位女士的儿子能进入实验班,各方面素质应该是不错的。可这位女士还是不放心,怕孩子考不上重点大学。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找到心理医生,要求给儿子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医生劝这位女士不要过于操心,因为儿子已经很好了,不要过于干扰他。这位女士说:“你不清楚,为了能让儿子顺利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我的心理压力很大。现在考得好不代表以后考得好,特别是关键一场考不好怎么办?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任何一点放松,就怕他将来考不上好大学。”

案例四:愁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

一位女士的儿子很聪明,就是特别贪玩,学习不用功。家长催他,他总说:“没关系,我考前突击就能考出好成绩。”快中考了,他仍然不认真学习,家长很着急,不停催他好好学习,他仍是同一副口气:“没事,我考前一个月临时突击就能拿好成绩。”可结果,他中考考得不好,没考上重点中学。父母想把儿子送到该重点中学,可需要交很多钱,他们家根本出不起。这位女士愁坏了,既想决心举债供儿子读重点高中,又怕儿子进去之后心理素质不行,仍然学习不好,结果不是两边落空吗?为此,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焦虑不安,得了心病。这位女士说:“当初我妈妈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好几个,我们学习都很好,都考上了大学,妈妈也没怎么操心。可现在倒好,尽管只有一个孩子,却操尽了心……”

案例五:愁孩子早恋

某校一名初一女生喜欢上邻班的男生,便给他写了封情书,从此两人谈起了恋爱。可不巧有一次,两人的情书被老师截获,并通知了双方的家长。于是,老师不停地找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停止恋爱;家长更是施以重压,禁止他们来往。可女生振振有辞:“我知道现在谈恋爱有些早,可是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对待感情我自己会处理好的。你们这是干涉我的自由、侵犯我的隐私!”虽然他们拒绝断绝恋爱关系,但迫于多方压力,恋情转入了地下,反而更恋得痴迷,学习成绩逐渐下滑。两人的家长获悉两人仍在来往,气得不行,于是分别施以痛打。这下两人急了,竟背起包裹离家私奔。为了孩子的早恋问题,父母简直愁白了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父母更可怜。中国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了孩子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可他们的心思大多耗在了孩子的学习和考试问题上,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就像上面的例子,有的孩子学习不好,母亲就想方设法地想让孩子提高成绩;有的孩子学习不错,母亲也想方设法,想让孩子更上一层楼;有的孩子学习已经冒尖了,可母亲又怕大考时出意外,仍不遗余力地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功夫。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们却少有问津。结果呢,很多情况下,父母的努力要么付诸东流、毫无效果,要么使孩子发展偏颇,从小就遗留下了种种影响一生的心理问题。中国的父母们,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前面已经提到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成绩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心理素质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比较好。因此,不能只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虑,家长们也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的家长们很在乎孩子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成长。另外,家长们还往往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误认为是智力问题或行为问题,教育失当。当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又不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常常束手无策。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如何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长首先要懂得,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新世纪、新形势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这样的要求: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耐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激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

家长们应根据这样的要求,积极在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上下功夫,使孩子具备在将来自我立足的素质。

(二)家长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家长爱孩子要注意防止几点误区:过度的纵容,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的保护,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挑剔,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的超量加压,使孩子精神崩溃;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的强制,使孩子被动无志。父母们必须警惕和重视这些爱的误区,否则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三)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异常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会有不良情绪表现,如易怒、恐惧、焦虑、抑郁等。如果孩子有不愿上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容易生气、与父母难以沟通甚至轻生的表现,则可能是得了抑郁症;如果孩子出现一上学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等现象,则可能得了学校恐惧症;如果孩子一见人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经常回避有人的场合,上课不敢抬头看黑板,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则可能得了社交恐惧症。

2.行为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往往有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厌学、自伤乃至自杀、沉默少语、离群独处、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喜欢偷东西等行为表现,还可能有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

3.生理表现。心理异常常会躯体化,使人患上心身疾病。比如头疼腹痛、恶心呕吐、厌食、贪食、失眠、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等,但躯体检查又往往查不出问题。另外,心理异常的孩子还可能表现为过分关心外表,要么认为自己长得很丑,需要进行美容手术,要么认为自己很胖,整天减肥。

观察孩子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横向观察是指将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纵向观察是将孩子的现在和以前做一比较。

(四)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样不用父母费口舌,孩子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五)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说话要言简意赅

父母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必企图改变和强行塑造孩子,应该本着交流协商、顺其自然的原则。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要唠叨起来没完。那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六)理解和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履行“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的天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的绊脚石。

★第六节应对过重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过重的危害

案例一:难以忍受学习压力,三名初中生结伴出逃(来源:《南京晨报》,2004)

一日,一名家长来到南京火车站向民警求助,称其女儿已经失踪一个星期了。随后民警与家长一起对火车站售票大厅、候车厅、进出站口展开搜寻。

半个小时后,一男两女拖着行李疲惫不堪地跨进了候车厅。民警和家长立即上前拦住去路。

提起离家出走的原因,十四岁的少女刘洋哭着说,他们就读于南京浦口某中学。学习压力太大,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堆积如山”的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二点钟。如果完成不了还要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甚至还会通知家长到学校来。

为了解脱这种困苦,他们三人在一周前放学后出走,到网吧包夜寻找刺激。当他们发现家长、学校老师以及警方都在网上寻找自己时,三人商议决定去无锡打工。

案例二:十四岁男孩因学习压力大,欲自杀(来源:《内蒙古晨报》,2005)

十四岁男孩因感到学习压力大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将自己反锁在家中,打开液化气企图自杀。幸亏消防官兵火速赶到现场施救,才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7月9日晚七时许,包头消防支队三中队接到支队指挥中心调度:铁西区一住宅楼三楼一户家中有一男孩把门窗反锁,家中的液化气罐被打开,情况很危险。接警后消防官兵火速赶到现场。在现场,消防官兵从男孩父亲那儿了解到:最近孩子总觉得学习压力大,几次说自己不想活了。刚才他发现家中门被反锁,并闻到液化气的味道时感觉到事情不妙,随即报了警。对现场情况分析后,官兵们马上展开了救援,最终将已经昏迷的男孩抬到楼下。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男孩虽然睁开了眼睛,可却目光呆滞、浑身出汗,并且讲不出话来。看到这种情况,消防官兵将该男孩抬上消防车送往医院。经抢救,该男孩脱离了生命危险。

案例三:初三复读生学习压力大,跳楼身亡(来源:《兰州晨报》,2005)

随着每年一度中考的到来,考生们都在刻苦复习,迎接考试的到来。然而,2005年6月3日清晨,西固区发生一幕悲剧。一名初三复读生在中考来临之前,因不堪学习压力,竟从十二楼跳下自杀身亡。

当日清晨六时左右,有小区居民听到“嗵”的一声,感觉什么东西掉到了楼下,遂打开窗户查看,发现楼下院子里竟躺着一个人。惊恐不已的他们赶紧下楼查看,原来是个男孩,遂报警。为了尽快确认男孩身份,警方请许多小区居民辨认,却无人认识。八时十分,两名穿校服的男生来到现场,辨认发现跳楼男孩叫张通,今年十七岁,是他们同学。八时四十分,张通的父亲张某闻听孩子的噩耗后赶到现场,拄着双拐的张某头上缠着纱布,神情十分严肃。

据张某讲,张通学习不好,去年未考上高中,现在兰州市某中学复读。眼看中考来临,但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6月2日下午张通未去上学,晚上七时三十分回家后,他严肃教训了张通一顿。6月3日早上六时他和妻子上班去了,没想到孩子竟干出这种傻事。

据张通的几名同学讲,张通学习不好,曾因打架被学校开除过,后在兰州某中学复读。一姓刘的大爷说,张通这娃活泼好动,见人很有礼貌,哪料到花季年龄竟选择不归路,如此凋零太可惜了。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见过重学习压力危害之一斑。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虽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问题依然存在。有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感到学习压力大,并且有此感受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

所谓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及刺激所引起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评估的异常反应。可见,学习压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1)压力源,即来自学习环境的紧张刺激,如社会舆论的渲染、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与敦促、同学间的竞争等;

(2)压力体验,即学生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如焦虑、紧张、挫折、强烈的情绪体验以及生理上的唤醒等;

(3)压力反应,如学生身体不适等躯体反应和逃学等各种行为反应。

学习压力过重,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疾患发生率居高不下。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如果长期得不到矫治,轻则导致学生“恐学症”、“恐考症”不断发生,重则使学生犯罪、自残甚至自杀,并使班级、家庭事端丛生。因此,学生、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学生自我应对过重学习压力

对于过重的学习压力,首先学生本身要学会自我减压。

(一)缓解学习压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

过分地在意学习的结果,难免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妨把考试看成是对自己前阶段学习质量的测验和改进的手段,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而且真正体现了考试自身的意义。其实,大部分老师、家长最看重的还是你学习的过程,只要你尽力去做了,家长和老师都不会真心责备你。有很多时候,害怕、担心等心理都是杞人忧天。与其如此,不如付诸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行动才有收获”。

(二)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将学习看做是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报效国家及父母、全面发展个人、获取个人幸福的必经之路。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与体验,可以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学习,不至于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三)要学会自我解嘲

人生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其实很多时候并非自己的过错,只是自己力量有限,或者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又或者是“运气不佳”,甚至属于天灾人祸。如果考试没考好,要客观分析原因,不要一味责备自己;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来点自我解嘲,不要陷入苦闷、烦恼、消沉的泥潭。

(四)科学用脑,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正确、效率高,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大;成绩好了,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自然就不会感觉到很大的学习压力。学习要努力,但不要一味埋头苦读,要有张有弛。比如学习累了就放下书本,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听听音乐等。还可以发挥创造性,自创有效的放松方法。如长春一个女中学生以写武侠小说来缓解学习压力,5年时间写成了一部58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墨色华年》。这位女生说:“从上初一开始,学习生活就很累,我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而那时候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所以我就开始尝试着把生活中自己和同学在重压之下心理的种种非正常状态,用武侠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表现出来。这样既能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又能满足我对写作的热爱。”

(五)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卫生,经常保持一种愉快、和谐、宁静和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这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要经常和老师、家长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或找同学倾诉心中的想法,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另外,如果发觉自己心理有异常倾向,无法克服时,应该及时寻求家长、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教师如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教师负有最重要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尽其所能。教师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根本之策是转变教育观念,其次是教导学生缓解压力的适当方法。

(1)作为教师,首先要去除“成功惟有上大学一条路”的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尽管使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是美好愿望和教学目标之一,但不要把升学当成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惟一任务。这样会造成学生额外的心理负担。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其实后者更为重要。只有做到了细察学生心理、心里理解学生、精神关怀学生,才能真正有效采取进一步行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3)在教学上,要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老师不能只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应该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如果学生上课不知老师所云,课后必定承受较大学习压力。

(4)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明确认识到学习的个人及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意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起各种短期目标,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应有的社会理想,帮助学生将目光放远。

(5)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有困难、成绩差并不是因为智力不高,而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效率低下,信心受挫。

(6)要经常鼓励学生,用树榜样、适当奖惩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7)对待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教师不可藐视或一味训斥,而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关怀。中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偶尔或一时的成绩差并不能代表他就永远差。首先要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要不时地给予鼓励。另外,要特别注意发现并发展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

(8)要把“正确应对学习压力”作为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

(9)对于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而明显表现出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学生,老师要在自己尽力给予指导的同时,积极求助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和彻底的矫治。

(10)要给学生补上“学会求助”这一课,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上失去平衡的时候,学会与老师、家长或同学沟通,及时寻求有效的帮助,以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而不至于独自做出过激的行为。

(11)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及其家长的想法,帮助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纠正可能存在的不当家教方式,指导和协同家长共同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12)教导学生学会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例如,指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考试。考试并不是对个人价值、成功能力或者未来幸福的测量,仅仅是一定学习阶段状况的考查,引导学生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考试、看待自己;建立自信和积极有效的学习行为;制定有一定灵活性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但计划弹性不可过大;避免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学习累了要学会放松等等。

家长如何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呢?

(1)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考试分数,而不够注重孩子个性、心理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思想,不仅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束缚了其个性、独立自主能力和心理的发展。因此,家长必须转变思想,不要再盯住分数不放,而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减轻许多。

(2)家长要学习一些家教技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动机是学习的持久动力。有了动力,才不会感到莫大的压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从其爱好入手。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却讨厌数学,家长不妨从电脑中的数学知识入手,讲解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特长和爱好,帮助其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如此,孩子能找到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习压力。

(4)给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既能达成又不是很容易。实现了目标,孩子不仅学习上有了进步,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会增强学习信心,减轻学习压力。不要不切实际地给予孩子过高期望,那样会使孩子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5)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失败。孩子考试不理想,不要只知道没头没脑地训斥,应该帮助孩子认真分析不理想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

(6)给孩子找个好的学习伙伴。独生子女在家学习往往会感到孤独、枯燥、有压力。家长可以在住所周围或亲朋好友中,为孩子找一个同年级或相邻年级的孩子,邀请其来与孩子一道学习。有了学习伙伴,孩子会感到有趣,学习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7)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老师沟通,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各方面表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和老师一同解决孩子的问题,缓解其学习压力,提高其学习成绩。

(8)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适当的空间、合理的时间和和睦的家庭氛围。空间上,应该有利于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放松的精神和旺盛的精力。比如,孩子学习的地方要宽敞、温馨,颜色应以绿色和蓝色为佳。时间上,要合理安排,使孩子有张有弛。另外,不要在孩子面前闹家庭矛盾,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