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要整就整大点(2 / 2)

捡到个天使 何不干 0 字 2021-07-07

“你别一口一个我们文学界好不好?好吧,文学界是死了,可我还活着呢,我才多大呀。我还鲜嫩着呢。”殷虹开始把自己往文学界外摘,说着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笑完,殷虹接着说:“作家和诗人也很多呀,只不过——”

殷虹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只不过什么?”方格问。

“只不过他们现在的确被人淡忘了,也没写出什么让人叫好的东西,你刚才说地那些也的确是一个现实。现在的作家,的确已经边缘化了。”殷虹有些伤感地说。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是现代化心灵空洞不需要文学地问题?也不应该,国外比我们更现代化。他们现在也有不少在国内和世界上风生水起的作家啊!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丰富?这个更不应该!那是什么问题?”方格自问自答,连珠炮般说。

“唉——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短暂迷失吧,咱们的钱越来越多,心灵却越来越空虚了,尤其是年轻地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

“不要怪孩子,大人没做好地事情,怪孩子,这说不通。”殷虹说到这里。方格突然严肃地打断了殷虹的话。

“——”殷虹愕然地看着方格,笑了一下,也没生气。

“抱歉,我有点激动,嗯,我觉得你刚才说得对,这些问题,跟我们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短暂的迷失有关,也跟我们在意识形态上管控过严有关。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还是我们作家个体,是他们自己的自我迷失,才导致了文学整体的迷失,尤其严重的是,他们从来不关注当下生活,一个个还没咋的,整天瞎琢磨写永恒地主题,传世地作品。现实生活你眼睛都看不到。你就能写永恒的主题传世地作品啦?还一个个跑去研究《圣经》,整天把西方哲学挂在嘴边。西方哲学把现代化人们地困境都提出来了,但却总也找不到解决现代化困境的办法,你说他们瞎研究浪费那功夫不是有病嘛,所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个体人的迷失,如果国家文化大方向有限制,我们就从个体的自我完善做起,这次活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强调三个方面,一个是评选标准应该定在当年写出来发表的反应当下生活的作品,一个是有突出贡献的作家个体,另外一个就是突出年轻作家,30岁以下的,我们设置重奖,每个文学体裁设置一个年度小说,年度诗人,和年度新人,其他设置年度十佳,年度作家每人奖金10万。十佳,你自己看看多少合适,回头你完善一下方案,我们再讨论,而且,以后,这个活动我们每年都搞,持续下去。”方格一口气说。

“——我第一次听你说这么多话,以前我还以为你不会说话。”殷虹愣愣地看着方格,都傻了。

“我还有许多话没说,以后继续,嘿嘿。”方格说到这里,心里马上开始琢磨,话说出口了,这些钱从哪里来?报社会鼓励搞大,这也是方格和老杨在文化部合并和讨论改版方案的时候沟通一致地。

“按你这个思路,这个活动搞下来,搞不好要一、二百万呀!”殷虹有些不知所措地看着方格说。“钱的问题我们慢慢考虑,你先完善一下方案,做出具体预算,把年终请人来的住宿和差旅费都详细算上,看看到底多少。”方格说。

“——好!”殷虹有些发懵地看了方格一下,然后重重地应着。

“殷虹!”方格看殷虹不太自信的样子,想了想,开口道。

“——嗯?”殷虹好像从睡梦中回过神。

“别怕,没事,我知道现在我们这个想法可能别人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各家都市报都在砍减文化副刊,我们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每天8个版的文化副刊,我们管着叫文化引爆,文学*心灵最近,社会经济许多东西,其实都需要文化心灵的支撑,所以文学引爆文化,从大文化角度影响到整个社会,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你就放心大胆整,没事,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嗯,还有,最好设置一个年度专栏作家,包括时评在内的都算在内。”方格说。

“嗯,好,不过,写新闻时评地也算在这个活动里,好吗?那是新闻部管的范围吧?”听了方格的话,殷虹赶紧点头,听方格说把写新闻时评的人也放到活动里评选,殷虹又担心地问。

“没关系,我们评选的是贡献大的写时评的人,不是评选他写的内容,时评人也是作家。何况,我们是做媒体的,媒体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有新闻性地,这个不矛盾。”方格说。

“哦,也是,对了,你不也写随笔杂文,新闻时评写得更多,那你刚才还不承认自己是作家?”殷虹好像终于逮到方格一个漏洞,马上笑着说,硬是要把方格往作家里塞。

“呵呵,你好像不了解,我只是个做媒体的人,我更愿意别人叫我媒体人。”方格说这话地时候,心里充满了豪气,做一个优秀的媒体人是方格的理想,作家可不是。

“好吧,媒体人,嘻嘻,不过你这个想法,我还真得发挥点想象力才能把方案完成,你多给我两天时间。”殷虹无限崇拜地看着方格说。

“呵呵,行,钱的事情你别担心,你就放心大胆地整吧。”方格说。

实际上,殷虹刚一出门,方格就开始愁钱的问题。

报社不可能直接给这么多钱,没钱那就只得想办法找赞助,一找赞助,就得找蒋晓云。实际上报社为了解决各个部门解决活动经费(包括在外面消费吃喝)问题,给了各部门一些权限,比如一些小征文活动冠名广告和栏目报花广告,这些收入都归部门主任支配,但正式版面广告,大额度的广告收入必须归广告部。

仅仅是个文化副刊的活动就要花这么多钱,其他更大的策划就要花更多的钱。

报社能同意拉到大额度的广告费用来支持这个活动,就很不错了,所以,赞助的事情肯定得自己部门的人解决。而且原则上,各个版面的活动费用由各版面负责人自己解决,只是要让殷虹自己解决这些费用好像不太可能。

“陈行军,你进来一下。”方格想了想,拿起电话叫陈行军。

陈行军现在是文化部副主任,主管行业周刊。行业周刊一直在讨论要不要直接划归广告部管,但老杨觉得还是放在文化部比较好,因为行业周刊策划的选题多为与广告部软广告有关,很多媒体就直接把这些行业周刊划到广告部,发的稿子大多数是有偿新闻,实际上,这么做是严重违反新闻管理规定的,老杨觉得还是放在文化部保险,反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该干什么一样干。

文化部的版面每天的内容现在分四块,一块是文化副刊,一块是行业周刊,另外两块,也是重点,就是文化深度专题周刊和文化新闻。最重要的两块,由副主任鲁阳管,方格手下现在有三个副主任。

“亲爱的,亲爱的,你在哪里?没有我,你的冬天冷不冷?”方格刚放下电话,放在口袋里的手机就忧郁地响了起来,方格呆了一下,心想:“我这手机铃声是不是改换一个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