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突如其来的家访(一)(2 / 2)

周玉刚话语有着特有的语速,让林晓凡听起来不怒自威,或许是教语文的缘故,他习惯“文人“做派,说话留一半意思让别人猜。

“我又不是猫狗,半夜抓老鼠干什么?”林晓凡脑补玩周玉刚的下一句话,心里发牢骚道。

吐出一口烟,周玉刚接着道:“一会儿,吃完午饭跟我出去办点事。”

“什么,那我的午休时间怎么办?”内心一直惦记着睡觉的林晓凡有些生气,抬头瞥了一眼,见周玉刚还保持着一脸严肃的表情,咬了咬牙问:“老师,中午我们出去干什么?”

使劲把烟头掐灭在烟灰缸内,这才回头拿正眼瞧站他在面前的人,周玉刚就这么看着,没有说话。

林晓凡也不怯场,跟他对视着。

撇撇嘴,周玉刚想起他指派班长的那一幕,有些恍然,心道:“怎么忘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不能一味的下命令,有些事还是要跟他解释的。”

想到这,便说:“上次你跟我提过要给窦丽丽办贫困补助,我是不是要去她家实地看看?”

虽说是问句,话里话外透着不应质疑的味道。

“带我去”“贫困补助”“家访”信息量好大,脑容量有些不足的林晓凡开始沉思,慢慢理清了事情的大体脉络。

所谓“投桃报李”,为了感谢经常帮自己做枪手的豆包,林晓凡在周玉刚面前提过一嘴贫困补助的事,事实上在林晓凡记忆中后来豆包确实领过学校的补助。

事情过后林晓凡也没有再追踪,没想到周玉刚倒是记得,而且还要去家访,并且把事情的“始作俑者”给带上。

对于“家访”这个词,林晓凡只是听过却没真实的见过,从电视节目里大体明白是怎样的过程,可别说小学六年,即便是他记忆中整个学生生涯,也没有被老师家访过。

毕竟随着应试教育的竞争性越来越强,老师们的负担跟学生一样越来越重,他们的心思更多的是铺在怎样提高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要家访?谈何容易。

当然,对于周玉刚能抽出时间进行实地家访,林晓凡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在他心目中,周玉刚就是一位严肃而传统的老师:上课喜欢板着一张脸,不假辞色,课下时间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一点也不会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如是。

林晓凡从小就想当一名人民教师,而周玉刚的行为为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为了榜样的力量,他爽快的答应了周玉刚的“请求”

匆匆的把午饭对付完,再次回到办公室的林晓凡才明白什么叫“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原来今天竟是周玉刚值班的日子,怪不得一向中午回家的他要去家访,等到他挨个宿舍查完出勤,林晓凡已经昏昏欲睡。

太阳光很毒,林晓凡都晒蔫了,可知了的叫声还是那么欢快,活像幸灾乐祸的李亚男。

好在能让周玉刚的摩托车驮着,虽然只剩个骨架,可兜风一点问题没有。

坐在摩托车后座上,林晓凡没敢抱着周玉刚,双手擎在摩托车后座上保持平衡,就这样一路挨到窦丽丽村里,从道旁树荫里乘凉的老人那里,打听到了她家的地址。

看到窦丽丽家的那一刻,林晓凡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