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李宪的设定(2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0 字 2022-05-21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你自己可以觉得无所谓,但是别人不会相信你。

最要命的是,如果成年之后还不长胡须,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天生的太监!

李宪也很苦恼,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穿越,导致身体出了问题。多少个晚上,他都想在萧芸娘,或者牟长霞身上,证明自己真的是男人,绝对不是太监!

是不是太监,李宪心里一清二楚。每天清晨起床之前,下面都顶一个帐篷,他当然发现自己没问题,有问题的肯定是老天爷。

可是别人不清楚,这事儿也没法对人说,李宪只能憋在心里干着急。

自己说完了开场白,诺大的会议室冷场了,这不是办法。

李宪决定分组讨论,分别是行政组、农牧组、军事组、匠作组。组长分别是唐浩然、王又宸(蔚州农牧司司长)、萧芸娘、周福臣(蔚州匠作司司长)。

作为一个自由人,李宪首先参加行政组的讨论,也是他规划蔚州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

办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按照李宪最初的想法,就是直接宣布蔚州自治,彻底独立出来,然后埋头搞自己的事情。

后来一想,绝对不行!

目前大金、大宋还是联盟,如果自己宣布独立,肯定要遭到南北两方面的夹攻,迟早要死翘翘。

为了给自己的蔚州弄一个合法身份,李宪不知道多少个夜晚没有睡觉,连胡子都熬白了,如果他有胡子的话。

还别说,一个人被逼急了,真能想起很多平时想不起来的事情。比如说李宪就想起两个人,然后终于在夹缝中找到了一条路,这也是他要召开这次会议的初衷之一。

范仲淹,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牛人。

对于范仲淹忧不忧、乐不乐,李宪并不感兴趣。因为范仲淹忧也好、乐也罢,都是为皇帝操心。

李宪想起范仲淹这个人,是因为这位牛人干过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建立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用宗族公田的租金收入做基础,解决全族成员的丰厚福利,成为宗族慈善组织的典范,运行了近一千年,是世界上维持时间最长的“非营利性质的民间组织”(NGO)之一。

仅仅是一个范仲淹的范氏义庄,并没有代表性,也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所以李宪又想起另外一个人:吕大钧。

吕大钧在范氏义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出了人世间第一份“乡约”。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关中大儒吕大钧在家乡蓝田县,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约,史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

当时的吕氏乡约跟国家职役毫无关系,而是一个纯粹由民间社会自发、自主建构的乡党自治组织。

吕大钧认为,在同一个乡里生活的乡党们,完全可以,也完全有必要,结成一个关系紧密的村社共同体,大家在共同体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个共同体就是“乡约”。

吕大钧给蓝田乡约设计了一套优良的制度,并根据施行的实际效果加以修订。按蓝田乡约之制,凡一乡之人,都有权利加入乡约,入约与退约均凭自愿。

乡约的领袖叫做“约正”,执掌约中赏罚、决断之权,由众人选举出德高望众、正直公道之人担任之。

乡约的日常管理则由“直月”负责,“直月”是轮值的,“不以高下,依长少输次为之”,一人一月,一月一换,只要是入约的乡党,都有机会当上“值月”,管理乡约。

也就是说,乡约既是自由的(自愿出入),又是民主的(公选领袖),也是平等(入约乡亲不分地位高下,以年齿为序充任“直月”)的。

吕大钧创立的乡约,是建立在自愿联合基础上,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共同体,旨在促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自治秩序。约中众人有事,可以在聚会上提出来协商,找出解决方案。

吕大钧的乡约,已经在关中地区的蓝田县执行了三十几年,在河南赢得广泛的赞誉。

李宪就是要通过这次会议,把吕大钧的乡约改头换面,采用头梁换柱的方式,把蔚州变成一个合法的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