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风云 小儿骑兵团(1)(1 / 2)

三国之铁骑 深蓝之 0 字 2022-05-23

 蓟县城外兵营内杂乱不堪,以往旌帜招展,喊声整天的景象已全然不了见踪影。营地里只见一些老弱杂兵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打屁聊天,营门处站岗的士兵也是歪七扭八的斜靠在门柱下。让人不禁的想到如一阵狂风掠过,这几人还不得上天了?

“吴头儿,给咱说说您上回打乌桓的事儿?”其中的一个兵丁说道。其实这个事吴头已经说了好多遍,大家都背得下来了。只不过任谁有过光彩都喜欢大家提起,也算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吴头叫吴老大,才不到三十岁没有大名,名册上就是这个。两年前乌桓几个部落反叛,他立了点小功得田十亩,又升了屯长的。可后来喝酒误了点卯,就降到杂兵营里当了个伍长。

“有什么好说的,叫小弃儿吹段胡笳吧。”正午的阳光照射下吴老大今天兴致不高,虽说秋阳不烈,但也使人困乏。加上家中马上又要添丁进口了,正在为收入心烦呢。

“嗯!”小弃儿是胡人的逃奴,从小和母亲一道被鲜卑人给抓去草原。不久后母亲病逝,因年幼体弱无人愿意白养着。好不容易靠着其他汉奴隔三差五的施舍,和自己找点野菜、野鼠凑合着才活了下来。小弃儿也不多话,在随身的挂袋里掏出两张芦叶折了几折放在嘴上吹起来。胡笳乐哀婉动听,是草原上的牧民最喜爱的音乐,幽州里部落不少牧民众多,多数汉族平民也比较喜爱。众兵丁听着动听的胡笳,都默默不语,一时心灵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不一会儿,突然笳声顿止,小弃儿的双眸如鹰一样望向远处,两耳还不停的微微抖动。接着其他人还在愣神之间,吴老大也听见了有马蹄声过来,仔细一听嘴里念道:“八骑?不对,是十骑以上,不到十五。”几个呼吸的时间,一支十三人的铁骑从远处驶近。

“站好、站好!快!”吴老大赶紧叮嘱其他人,因为来的搞不好是上官,几个人急忙手握长矛站好。很快骑队到了,打头的是个没有披甲,十一、二岁的少年。

“大公子,您来了!”吴老大抬头一看,这个少年正是刺史大人的长公子刘和,急忙问好。

要说刘和会来兵营还得从头说起:两年以前左慈收刘和做学生,也不知道怎么与刘虞商量的。反正是从那以后就不大过问刘和了,一切交由左慈,对刘和的一些请求也比较放开。一年多前刘和给父亲说想收一些孤儿来养,可以培养一些侍卫,刘虞没多考虑也就准许了。东汉末年幽州时受胡人侵害,孤儿、逃奴不少,没费什么功夫收了不下千名八到十四岁的小孩。刘和挑选了三百名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余下的送到家里的牧场、铁铺或者贴些钱物送与他人的商铺里学习技能,为此荀夫人还补了好些钱给他。本来这三百少年是在家里校场里训练的,可是时间不久,因为训练量渐渐加大怕会吵到家人休息。所以在刘虞出征前就给父亲要了一块城外兵营的地,用于驻扎及训练。

“来了,刚刚好像听见什么乐器奏响?”刘和驻马在营门前问道。他一般都是五天来一回,而且从不在此停留,刚刚听见胡笳声才有这样一问。

“回大公子,刚刚是他吹的胡笳。”吴老大指着小兵弃儿道。

“很好听,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刘和看着弃儿,觉得他虽瘦但个不矮,大约有一米六几的身高,而且两眼锐利有神。刘和觉醒已经几年来,其他都好,就是不习惯古人用尺来衡量人的身高。

“回大公子,小人今年十四岁,叫乞儿,是逃奴。”弃儿微微躬身,随着吴老大称呼刘和。

“除了吹胡笳,还会些什么?”

“回大公子,小人还会骑射、会认马儿、会养马。”弃儿六岁就帮牧民放马、养马。直到这次因鲜卑寇边,胡人一小股部队袭击了他在的小部落,才逃回幽州。但因为无亲无戚的,才来当兵。

“哦!来人,拿我的弓来给他试试。”

马上身旁的侍卫拿起刘和所用的七十斗弓递给弃儿。只见他也不谦虚,把手中的长矛交给旁人,接过弓右脚一退两手用劲,被他拉了个弓如满月。要知道七十斗弓需百多斤力才能拉开,弃儿看似瘦弱,却力气不小。刘和大喜翻身下马,随手抽了支箭矢递过去。

“试试?”

“喏!”弃儿接过后架在弓上微微拉开,箭尖朝地看着刘和。

“去五十步外往天上抛。”刘和从马囊取出一小块生肉交给侍卫说道。

当侍卫取肉后骑马到离五十步后,定了一定,猛然间手向上一抛。只见一道乌光一闪,箭矢快如闪电般地已射中目标,飞出一定距离后落地。

“好、好啊!”众人齐声喝彩,抛肉的侍卫捡起那支箭矢回转身来。

“不错!”刘和又赞了一声。

“你无姓吗,可愿意跟随我?”

“回大公子,小人从小被俘草原为奴,不知父亲是谁。小人愿为公子牵马。”当下,弃儿又细细的给刘和讲了自己的身世。

“你过来下。”刘和向吴老大招了招手,吴头儿赶紧上前躬身听令。

“可查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