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第一百三十四章 朝堂之辩(1 / 2)

 皇上看了看几人,知道这几人都与皇后的家族关系不匪,心里明白他们这是在营救太子,可是如果西南边境真的出事,那么他们的奏请便没有过错,自己也不可能对他们怎么样。但是,皇上在王位在已坐了多年,自然知道谎报军情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并且对于像皇后家族那样的强大势力,要做到这件事再简单不过,并且很难查实,因为很快关于西南边疆的奏折就会像雪花一样飞来,除非是自己亲自去往边疆,否则根本不可能查实。

而且最严重的还不仅仅于此,如果是有人暗中勾结外国,主动邀请他们出兵,那么就是自己亲临边疆,也同样无济于事。

皇上双手扶着龙椅,眼睛微微闭了闭,他身体本来就不好,这几日因为太子的事情又太过劳神,现在又突然冒出这样一件事来,的确让他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

半晌之后,他睁开了眼睛,缓缓道:“太子归因罪收监,暂时不能领兵,你们看还有什么办法?”如今之计,他也只好将皮球踢回去,看这帮家伙怎么应付。

兵部尚书道:“陛上,现在军情紧急,微臣有个不请之请,不知陛下能否恩准?”

皇上扬了扬下颌道:“说!”

“臣肯请陛下让太子戴罪立功,出征边疆。”

皇上眼睛猛地一瞪,这时另一名大臣立即站了出来,此人名叫王岐山,乃是当朝御史,平时很受皇上器重,此时见兵部尚书以战事逼皇上放太子归,于是挺身而出,说道:“臣有奏。”

皇上看了他一眼,知道他是要替自己解围,心中大宽,让其报上奏来。

王岐山道:“太子现在乃是有罪之身,臣以为不宜领兵,此乃国之大忌也。”

先前的一名大臣突然道:“陛下,王岐山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怀疑太子会拥兵造反,离间陛下骨肉之情,还请陛下明察,将他治罪。”

王岐山知道皇上是绝不可能法办自己的,不慌不忙地道:“我此是为社稷为重,并非小人之心。陛下时常教导我们,在社稷和亲情面前,要以社稷为重,难道你忘了陛下的教诲吗?这又该当何罪?”

皇上微微点头,这王岐山一向以雄辩著称,有他挡着,相信这帮家伙翻不起大浪来。

那名大臣被王岐山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另一人见状,反驳道:“现在边疆战事紧迫,我想问问,难道这不是社稷大事吗?”

王岐山摇头道:“太子乃国家根基,现在因行为不端,犯下大错,如果不加以惩戒,日后必定会酿成大祸,与之相比,西南边境的小股匪患又算得了什么?并且,历来太子领兵,只是总领兵权,对于实际作战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对付小股的敌患,根本用不着太子亲自挂帅。”

皇上见王岐山已然占了上风,立即点头道:“王爱卿说得不错,你认为可以由谁领兵?”

王岐山回道:“陛下有三位皇子,任何一位即可。”

兵部尚书再也不能不说话了,因为现在太子被关,剩下的就是轩辕诺和轩辕期,而皇上现在对轩辕诺宠爱有加,此次统兵之人必定是他。这样一来,轩辕诺手握兵权,那自己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他原本是受皇后的指令,借兵事来救太子出狱,顺便将兵权握在手中,以备不测。现在倒好,被这个王岐山三言两语,反而将兵权交给了皇后处心积虑要对付的那个轩辕诺皇子。如果是这样,只怕自己这个兵部尚兵就做到头了,别的不说,光凭皇后的心狠手辣,自己就吃不消。

只听兵部尚书道:“陛下,王岐山所说之言万不可取,正如他刚才所言,太子乃是国家根基,所以万万不能动摇,这统兵之事,历来由太子担任,这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太子尊贵地位的象征,其他皇子万万不可取而代之,否则必会引发动荡,请陛下三思啊!”

皇上本想当即命轩辕诺领取帅印,不想被他横插一脚,想说的话被打断,而且他所言也极有道理,自已若一口否决难免会引起群臣的猜疑,这是他绝不想看到的事情。不过他也不急,反正王岐山在这里,想必他一定能舌战群儒,让这帮家伙哑口无言的。

果然,王岐山的反应敏捷无比,兵部尚书的话音刚落,他便朗声道:“尚书此言差矣,凡军事者,皆是以打胜仗,保国平安为目的,太子监军的传统主要目的乃是为了防止某些大将拥兵自重,又可统一调节,以防将领之间相互争斗,而尚书刚才所言是太子地位的象征,则大大偏离了我锦国开国太宗的本意了。”

王岐山一番话说出来,掷地有声,听得满朝官员连连点头,就连一些武官深为赞叹王岐山文武精通,因为他刚才所言正中了他们的心怀,实际情况与他说的完全一样。

但兵部尚书也不是一个口拙之人,他冷冷道:“听王御史的话,好像比我这个兵部尚书还要懂军事。虽然你刚才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却忘了一点,那就是在我朝历史之中,从来没有皇子代替太子领兵的,你还没有资格第一个违背太宗高宗的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