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亚洲民族的形成(1 / 2)

武神1890 文彰 0 字 2022-06-05

 夜色初临,海兰泡市中心广场上,巨大的水幕光屏照亮了人们的眼睛,神炵在其中讲述上古年代的伟大故事。

“当时,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

1万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

黄种人的北上分两条路线进行,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

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南蛮(苗瑶),Y染色体是O2a*,后来汉藏部落O3d混入南蛮,而南蛮的O2a1则脱离南蛮混入南越。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

百濮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北上,(另一种途径折返向西经喜马拉雅山南麓达阿富汗,然后经新疆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东进)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形成了汉藏民族,Y染色体是O3,特别是O3e(M134)。

由于广西、云南、中南半岛、海南居住着百濮,湖南北部居住着苗瑶,所以东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

北部百越(以M119亚类型M110为特色)向东北迁徒进入江西,形成干越。干越一部溯长江而上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在商末,楚国发动了对江西干越的征伐,干越大部分人退到广西梧州,被称为骆越。秦汉时候,部分骆越迁到了广西北部的融水一带,又渐向贵州移动成为今天的水族。宋代受越南侵略军的侵扰,骆越又从梧州北上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成为今天的侗族。

部分干越后来东迁进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于越民族继而又从江苏进入山东,与当地的苗瑶、通古斯融合创造了先东夷文化。

南部百越(混入了部分苗瑶的O2a1-M88)部分也在北部百越离开后一段时间内开始东进,到达福建和浙南,形成后来的闽越和东瓯。汉朝时武帝灭南越,南越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西双版纳、老挝、泰国。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现云南德宏)西迁至印度阿萨姆省建立了阿含Ahom王国。南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黎族。台湾原住民是不同时期沿不同路线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少部分属于南越,大部分属于北越。今壮族的17.9%、泰国泰族的10%、越南京族的7%、柬埔寨高棉族的8%、土家族的20%拥有M119。

同属黄种人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同胞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公元前3000年之后,逐渐从占城、马来半岛扩散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公元后又进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基里巴斯)、关岛查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瑙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波里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乌维亚、萨摩亚、汤加、图瓦卢(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1万年前,沿海支、内陆支的黄种人分别北上,阿尔泰在与吐火罗人(Y染色体单倍群为P)第一次混血的基础上,又与当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发生了第二次混血,形成黄棕混血的黄种人北亚人种。

东部阿尔泰通古斯混有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但也混有很多内陆支成分O3(可能是进入文明时代后加入的);中部阿尔泰蒙古混有较多的内陆支成分O3;西部阿尔泰突厥也开始混入了大量的内陆支成分O3。

蒙古族血统中,C3占55%,O3占20.5%,O1占4.2%,O2占1%,K占4%,N占5%,R1a、D、Q、J各占2%,RxR1占1%,F占0.8%,R1b占0.5%。朝鲜族血统中,O2占32%,O3占25%,O1+O*占14%,C1占16%,D占7%,N占2%。满族的Y染色体类型中,C1占23%、C3占2%、D占6%、N占15%、O占53%。维吾尔族有10%的阿拉伯血统J、3%的印度黄白血统L、39%的雅利安血统R、4%的蒙古血统C、4%的藏族矮黑血统D、2%的芬兰黄种人血统N、14%的汉朝唐朝戍守西域的汉族士兵血统O3。

C1-M8占鄂温克族的65%、鄂伦春族的61%、日本大和族的8.5%、阿伊努人的90%、朝鲜族的15%、满族的25%(含C3)、赫哲族的30%。C3-M217占布里亚特蒙古族的60%、蒙古族的55%、达斡尔族的31%、锡伯族的27%、哈萨克族的45%、乌孜别克族的17%、吉尔吉斯族的10%、维吾尔族的4%、阿尔泰族的23%、雅库特族的11%、土耳其族的1%、喀山鞑靼的1%、古西伯利亚科里亚克族的30%、**的23%、藏族的2%、印度讲印欧语的3%、塞尔库普的3%。C2—M38占澳大利亚土著的70%、伊里安查亚的25%、巴布亚新几内亚的3%、婆罗洲的17%。C4、C5占印度(包括印欧和达罗毗图语系)的比例为5%。

D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土著(100%)、苏门答腊岛土著、冲绳人(55%)、藏族(50%)、土家族、彝族、缅甸族、克钦/景颇族、瑶族、日本(34.7%)、朝鲜(7%)、满族人(6%)、维吾尔族(4%)、阿尔泰族(4%)、蒙古族(2%)、乌孜别克族(2%)、哈萨克族(1%)。N-M231所占比例中,布里亚特为27%、叶尼塞鄂温克族17%、中国鄂温克族0%、鄂伦春族的5%、赫哲族18%、满族15%、达斡尔族9%、锡伯族21%、蒙古族5%、阿尔泰族4%、哈萨克族7%、吉尔吉斯族3%、喀山鞑靼21%、乌孜别克族2%、维吾尔族2%、日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