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陆政策”(1 / 2)

武神1890 文彰 0 字 2022-06-05

 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睦仁

三日后,海兰泡新闻报上的一段大写文字,惊呆了所有人,乃至未来将会读到今日报纸的人们。

粗看之下以为中国哪位帝王的诏书,往下看才暮然惊秫如此蛤蟆大口气的竟然是小日本的所谓天皇。

一些记忆力好的听过神大人课程的海兰泡民众,似乎记得那位纯种的天皇家族来自于古老的灰黑小矮人。

同治七年(1868),新登基的日本天皇睦仁定年号为“明治”,他在即位时发表的《御笔信》中,宣称“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政府在创建之初就已经将向大陆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大陆政策”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通过明治维新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正处在资本主义的幼年期,它自身旧有的封建残余势力并没有荡涤干净,社会生产关系中仍然存在着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在新兴的工业部门中,手工劳动者也遭受着来自资本家的剥削。

这样一来,日本大多数的人口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压榨,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就显得很狭小,丰富的物质产品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得到消化,出现腹胀现象。因此,日本不得不加紧开拓海外市场,来帮助消化,同时解决国内原料匮乏的问题。

刚刚结束幕府时代的日本新生政权,依然带有军事封建性的浓厚气息,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本已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潮更加泛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加紧了对外侵略的脚步,极力鼓吹殖民扩张的“大陆政策”呼之欲出。

“大陆政策”,也叫做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不甘心于一直居住在海岛之上,企图通过战争手段来吞并本国附近隔海相望的大陆国家,诸如中国、朝鲜的对外殖民扩张策略,也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具体体现。

“大陆政策”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指向:首先是台湾,之后是朝鲜半岛,借助朝鲜为跳板进而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继而占领中国全境,最终称霸亚洲,统治全世界。蕞尔岛国,野心却膨胀的可怕。

“大陆政策”的战略构想,源于日本早期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30—1859),早在咸丰五年(1855),他就认为,日本暂不具备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相抗衡的能力,而与本国临近的朝鲜和中国才是首选侵略目标。吉田松阴的构想是,“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明治时期的扩张狂人江藤新平(1834—1874)曾经主张,日本同俄国结盟,先攻下朝鲜,再将中国划分而治,待养足实力,将俄人驱逐,实现独占中国,完成第二次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民启蒙教育家,福泽谕吉(1835——1901)不仅鼓吹天皇应亲自率军打进中国北京,还公开抛出不与中国朝鲜为伍的《脱亚论》,鼓吹:“今日谋之,我国无暇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宁脱其伍而与西洋之文明国共进退,与彼支那相接之法,亦不因邻国之故而格外客套,正可依西洋人与之法处置。亲恶友不免但恶名,依我等之心,宜谢绝亚洲东方恶友。”

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发展,这些人的“幻想”,逐步被具体化并付诸实际,将其制定成为方针的,是山县有朋。

山县有朋(1838——1922),幼名辰之助,后改为小助、小辅,到明治维新后又改为有朋,号含雪。他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经担任过陆军卿、参军、参谋本部长、内务大臣、农商大臣等职,又是日本的陆军之父,开创了长州藩人控制陆军的先河。

山县有朋出身低微,但他积极投身明治维新,一路晋升为陆军中将、近卫都督,为缔造日本新式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最终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派阀。他将丰臣秀吉(1537—1598)等人提出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完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依据。

山县有朋将日本疆土称为“主权线”,将朝鲜、中国等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即与“主权线”紧密相关的区域,他认为,维护一个国家的独立,不只是维护其“主权线”的独立,更要保护其“利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