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暂不称帝(1 / 2)

 ..时间进入到四月份了,苏天成更加的忙碌。

占领了福建和浙江之后,苏天成得知了朝廷的安排,准备调集武昌的左良玉、庐州的黄得功以及南直隶的孙泰,集结三十万大军,来进攻他了。得知这个消息,苏天成反而不着急了,他很清楚,与朝廷的决战,就要爆发了,若是能够剿灭这三十万大军,朱由检将失去绝大部分的依靠,自己统一中原的目的,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实现了。

苏天成没有急着进攻南直隶,包括湖广、江西和广西等地,因为他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浙江和福建必须稳定下来,这就需要大量的官吏,总是从山东抽调官吏,是不现实的,随着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多,总是从山东抽调,会后继乏人。

张溥到了福建,杨嗣昌也来到了浙江,鹿善继也在山东济南上任了,要说这样的安排,苏天成也不是特别的满意,但没有办法,好在这只是临时的安排。

在登州建起来的学堂,成为了苏天成关注的重点,他要求朱审烜亲自负责学堂的所有事宜,不管有多忙,都必须要办好这个学堂,而且苏天成还专门要求早已经赋闲的苏平阳,进入到学堂里面去,将自身担任知府的时候,是如何的做事情的,统统的讲出来,而且苏平阳的重点公关对象,就是徐尔一。

好在苏平阳的确是有本事,通过诸多的事实,说服了徐尔一,让徐尔一接受了很多的观念,开始对学堂里面的学生传授了。

苏天成注重这个学堂,是因为学堂里面的学员不一般。

浙江和福建的不少官吏。在老百姓中间口碑还不错的,悉数都到这个学堂去学习了,一般都是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学到了东西,是不是转变了某些认识,学堂还有最后的考试。凡是考试合格的人员,一律都会安排到府州县衙门做官的。

人才是最重要的,能够很好的用人更加的关键,苏天成的任何想法,包括任何的观点,都需要通过地方官吏执行,若是地方官吏不能够转变思想,依然按照以前的思路来做官,那苏天成就是统一了中原。也难以让这个王朝有着根本的改变。

包括杨嗣昌、张溥和鹿善继等人,都在学堂里面去学习了一个月的时间。

其次是商贾的事情。

苏天成重视发展经济,但他也很清楚,发展经济是必要的,控制商贾的无限制壮大,是更有必要的,否则商贾在发展壮大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开始想到控制官府了。让官吏成为自己的代言人,有钱能使鬼推磨。

苏天成的想法。要支持商贾,但支持是有限度的,商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官府就要开始课以重税了,限制商贾的无限制发展,至于说牵涉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由官府直接控制,譬如说防止土地兼并,控制粮食价格等等,这些事情,牵涉到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牵涉到了王朝的稳定。

世界在发展,没有什么完美的发展模式,苏天成很清楚这一点,他所要求的就是做到最好,至少他是从几百年之后穿越过来的,脑子里面有着不少先进的发展模式。

封建王朝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没落的东西,几年前积淀下来的智慧,都是前人探索的结果,时代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苏天成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直都是很谨慎的,也是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的。

令苏天成有些猝不及防的是,朱审烜等人写来了信函,信函里面的内容非常的明确,要求苏天成登基称帝。

虽说苏天成已经自称为德王了,但王爷和皇帝之间,是有着巨大差距的,在这个时代,只有皇帝才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也才是成功的标志。

可苏天成暂时不想称帝,但对待这件事情,他需要谨慎。

朱审烜写来这封信,一定是经过了仔细思索的,不客气的说,苏天成称帝之后,能够得到好处的绝不是他一人,跟着有太多人能够得到好处了。人家辛辛苦苦跟着你拼搏,还不是要谋个一官半职,还不是要光宗耀祖的,这是正常人的心理。

还有关键的地方,杨嗣昌、范景文等人,以前的身份不同了,杨嗣昌是大明内阁的前首辅,范景文是大明内阁现在的大学士,都是顶尖的人物了,跟着你苏天成混,要是没有明确的身份,显得不伦不类的,时间长了,人家没有想法才怪了。

不仅仅是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还有卢象升、鹿善继、张溥等人,就更不用说朱审烜了。

按说苏天成称帝,是不会引发什么巨大反响的,相反这样做了,能够让他的征伐显得顺理成章了,人家后金的皇太极都称帝了,占领了那么小的一块贫瘠之地,和他苏天成是不能够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