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邺城喋血(2 / 2)

大秦命运 神话将军 0 字 2022-09-08

“大哥,你一定安全地回来。”中军校尉扈敢知道形势危急,稍不注意就会全军覆没。

“放心吧,我一定回去的。”邺城守将扈勇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等到父子二人走远后,低声喃喃道:“但愿秦军会把我的骨灰送回宜安吧。”

邺城守将扈勇对着身后残余的三万精锐士兵,说道:“兄弟们,你们怕死吗?”

“赵国男儿无孬种!赵国男儿无孬种……”残余的三万精锐士兵齐声大喊道,虽然他们几乎人人浴血,但是仍然不改高昂的斗志。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战死沙场,让秦狗看看我们大赵男儿的骨气!杀……”邺城守将扈勇明白如果不拼死断后,残余的赵军恐怕都回不了宜安。

秦军中军大阵。

秦国大将桓齮身边只剩下了亲兵卫队和后军士兵。

“为了减少我军伤亡,还是劝降为上。”副将杨端和建议道。

秦国大将桓齮微微皱一下眉头,一想到邺城尚未攻下,终于传令招降赵军。

“赵人降不降?赵人降不降?”秦军们或以戟顿地,或用脚跺地,按照古时的惯例,向赵国士兵们呼降!

“赵人不降!赵人不降!……”赵国残兵败将大声呐喊,依旧决心抵抗到底。

“还敢不降!真不知死活!”秦国大将桓齮皱了皱眉头,怒吼道,“擂鼓进军,不降者尽斩之!”

“喏!”秦军中军校尉听令。

片刻后,附近战车上的数十面战鼓重新响起,巨大的声浪像一波赶一波的急浪般澎湃而来!

“杀!杀……”秦军们见最后的立功机会来了,欢呼雀跃着,越过前方因身上挂着数枚首级而显得有些蹒跚的袍泽,扑向赵国的残兵败将们!

在秦军们看来,眼前的赵国士兵就是美食、豪宅或者娇妻,所以狂热的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便高举着手中的兵器,狞笑着、冲杀起来!

凶猛的秦军踏着豪迈的步伐,呐喊着扑向兀自死战不降的赵军残兵!

战斗渐渐接近尾声,最后残存的赵国士兵们在秦军的急攻下,基本上都是当场战死,即使有未断气的也是余光返照。赵国大将扈辄的长子、邺城守将扈勇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的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国南部进攻。秦军攻邺,赵国大将扈辄出兵拒之,双方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兵败。秦国大将桓齮乘胜追逐,遂拔邺,连破九城,赵国大将扈辄退保宜安,向赵王赵迁告急。

接到前线战报,蒙毅才明白鬼谷门门主董安所谓的“内应”是什么意思了。

列宁曾经说过:最坚固的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攻克!

蒙毅怎么也没有想过赵国会因为内斗缺粮!奸臣郭开简直是上天送给赵国的催命符!但是他也是秦国的大福娃!

在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臣民,发动了无休止的战争。他们自称“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给人民带来极大苦难。连《吕氏春秋》都说:“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失。”劳动人民被强迫自备军甲参加战争,而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是尸横遍野。发动战争的国家自己死伤无数,被其战败的国家更是血流成河。我们仅以秦国为例,从史籍辑录自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到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的杀人数目,就可略窥当时战争的残酷:在这100年间,秦杀人总数超过130万!这还是见于记载的,无记载的有多少?整个550年更有多少?这还只是一个秦国,全中国老百姓死于战争的有多少?只有天知晓!

战争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出征造成劳动力大大减少,田园荒芜;战场广大,糟塌庄稼;还表现在统治阶级为战争的需要经常采取焚毁、决堤等残暴手段,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如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指挥攻魏时,竟决开黄河大堤,水淹魏国。决黄河堤的暴行,齐、赵、魏、周等都干过。另外农业区域民族间的混战,削弱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的能力,给其创造了进入中原烧杀掠夺的机会。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与统一。因而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支持统一战争的场面。 实际上,“大一统”观念是在阶级斗争促进战国末期统一趋势出现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当时,不仅人民要求统一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封建生产关系,保障其阶级利益。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如《吕氏春秋》一书就极力主张“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大声疾呼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战,不得休息。”。《吕氏春秋》将“不二”的主张直接标为题目,表达用战争手段消灭割据状态,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