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文武与法(终)(2 / 2)

张斐环视一眼,朗声道:“这番话不仅仅是对陆知府说得,也是跟在坐的各位说得,你们要记住一点,当面对外敌时,无论之前发生了什么事,都应该以共同御敌为先。因为这将涉及到国家和君主的根本利益,如果查明有消极应对,亦或者置之不理,很抱歉,无论你受到再大的委屈,你都将会受到严格的惩罚。</p>

不过我也要再说明一点,我不是要求陆知府必须前去救援,而是要以御敌为先,至于怎么应对,皇庭是无权干预,但如果上得皇庭,你就必须要给一个合理的理由,也许不是对的,但必须要让人信服。</p>

而在此事中,陆知府有一点做的非常好,就是他立刻有书信朝廷,讲明此事。在此,我建议各位今后若遇到此类事情,也都应该向陆知府学习,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有外敌来犯,先要以御敌为先,并且立刻书信朝廷,讲明部下或者上司所犯之问题。</p>

等到战事结束后,皇庭自会针对此事进行审理,而这在庭上,这将对你们会有着莫大的帮助,本庭长也不建议你们选择其它任何一种方式。”</p>

这时,下面有一人起身愤怒地质问道:“你这是在教我们做事吗?此乃军政,你凭什么干预。”</p>

张斐摇头道:“我不是在教你们做事,皇庭也无权干预军政,我只是在给你们的建议,你们可以不听,不予理会。只不过,假设有朝一日,你们不幸坐在这庭上,那就不是军政,而是司法,在那时候,我的这个建议就会变得至关重要。”</p>

蔡卞他们也都是一脸微笑地看着他们。</p>

简单来说,你别来啊!你来了的话,那可能就为时已晚。</p>

下面不少人心想,要是可以的话,谁想来啊!</p>

但他们也没法反驳,人家都说了,你可以不听,你现在就可以起身走人,谁也没拦着你。</p>

也并没有人走,这个建议也都默默记住了。</p>

目前谁也不清楚这军事皇庭的前景,但从此案来看,还是很强势的,韩琦大老远都得派儿子过来作证。</p>

张斐又看向陆诜,“陆知府,你做得其实已经是非常好了,但其实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尤其是在敌军来犯之时,无论如何,这事情已经发生,我知道陆知府也有大局着想,避免与西夏开战。</p>

但是根据韩相公和郭相公他们供词来看,在当时,如果你想要避免与西夏开战,第一步就是挡住敌人,一旦战败,那就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p>

而且,如果种将军和折将军兵败,延州将会岌岌可危,而在这一点上,你并没有做到深谋远虑,尽忠职守,只是比较幸运而已,官家当初对你的指控,也就是没有考虑你的幸运。”</p>

一生清廉正直的陆诜,此时脸红的就如昭阳一般。</p>

他会较真,但不会说谎,扪心自问,他当时只是愤怒,以及担忧会跟西夏打起来,还真没有怎么顾忌前线战事。</p>

张斐又抬目四顾,又道:“我之所以给各位这个建议,因为我们皇庭也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效果还不错。”</p>

说着,他指着旁边几个庭录员,“这几位辛苦的庭录员,一位是官家派来的,一位是审刑院派来的,还有一位政事堂派来的。”</p>

什么?</p>

这几个庭录员这么有来头吗?</p>

大家不禁侧目看向那几名庭录员,顿时为张斐觉得委屈。</p>

试问哪个官员能有你这般殊荣,皇帝、政事堂、审刑院同时派人监督。</p>

大哥,你是稳的。</p>

小弟甘拜下风。</p>

而如蔡延庆、王韶这些老狐狸,则是对张斐另眼相待,皇帝、宰相一块监督,那他的权力得有多大。</p>

要只是一个知府,皇帝还会这么干吗?</p>

“关于陆知府的判决,就到这里。接下来就是关于对种谔种副使的判决。”</p>

种谔一听,整个人都绷紧了,豆大的汗珠,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p>

公然推翻官家的指控,这要判下来,是真心没得救了。</p>

张斐喝了一口茶,然后道:“关于擅兴律,共有9门24条律例,涉及擅发兵、给发兵符、大集校阅、主将不固守城、巧诈避征役、出给戎仗条、兴造料请工、私有禁兵器、役功力采取不任用等方面。《武经总要罚条》共有72条处罚规定,涉及行军宿营、侦察报警、作战行动、军器保管等。”</p>

说到这里,他道:“本庭长将会给擅兴律添加一条指导思想,以便于大家理解,就是战争不是文武的博弈,而是政治的延续。”</p>

“政治的延续?”</p>

蔡延庆听得是连连点头,“妙啊!”</p>

不少文官也是频频点头,说得真好,当然不是什么文武博弈,我们文官本就应该在上面的,这就是理所当然的。</p>

郭逵抚须笑道:“这小子果真不一般。”说着,他向一旁的韩忠彦问道:“贤侄,他有添加指导思想的权力吗?”</p>

韩忠彦摇摇头道:“这晚辈也不清楚,但既然他这么说了,估计是有的。”</p>

张斐又道:“朝廷的决策,是政治的决策,而不是文官的决策,为得是国家利益。违反这个决策,就是伤害国家利益,这是必然违法的。”</p>

种谔身子突然摇晃了几下。</p>

完了!</p>

死定了!</p>

“基于所有的证据来看,种副使的确有矫诏、擅兴的嫌疑。”</p>

说到这里,张斐话锋一转,“但是这嫌疑还不足以将其定罪,然而,因为朝廷在决策方面的不明,这是更有利于种副使,故此本庭长并不认为他有犯下矫诏和擅兴罪。”</p>

种谔双手捂住胸口,犹如从地狱直接上升到天堂。</p>

刺激!</p>

真是太刺激了!</p>

而郑獬等人,却是睁大双目,不敢置信地看着张斐。</p>

你这简直是睁着眼说瞎话啊!</p>

不等他们张口开喷,张斐就赶紧言道:“首先。就是关于擅发兵的嫌疑。而关于这一点,本庭长也在审理的时候提到过一些判定标准。</p>

这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整个招降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种副使出兵绥州,只是事件中的一个行为。</p>

在招降一事上,所有证据都显示,朝廷是默许的,根据我们所调查的证据来看,边境上招降对方敌将,也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在整个治平年间,我所知道的就有十六例。</p>

而根据所有证人的供词来看,种副使并不知道嵬名山实则是没有答应归降,他是认为对方已经归降。</p>

而根据郭相公的供词,以及以往的事例来看。在归降这个过程中,一旦走漏风声,十有八九都是失败告终。而基于绥州地理位置重要性,以及朝廷并没有明确否决,那么种副使当机立断,选择出兵,这属于一个统帅该有的职权。</p>

并且,所有供词都表示,种副使是做了非常妥善的部署,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个武将想立功,这是很正常的,谁又不想。我们要看得就是他是否有贪功冒进,而关于这一点,我主要看得是过程,而非是结果,而根据参与者的供词来看,他是有做充分的准备,确保万无一失,此非幸运。”</p>

这回轮到种诂、折继祖等一干武将们,暗自为张斐叫好。</p>

早就应该这么判了啊!</p>

对比起来,以前的判决,那简直就是粗糙的一逼。</p>

郑獬他们则是有些此意,如果判定出兵只是整场战争的一个行为,那么朝廷的决策,不在于出兵与否,而是在于招降与否,只要朝廷允许招降,那么出兵不需要朝廷的诏令来支持,那确实有很多先例可以给予张斐支持。</p>

战争已经打响,武将不可能动用一兵一卒,都得请示朝廷。</p>

折继世与大理河的部署,也没有请示朝廷。</p>

“而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种副使在出兵之时,并未告知陆知府。”</p>

张斐又道:“而种副使的理由有二,其一,他认为陆知府不会答应;其二,他不想连累种副使。这两个理由,都只是种副使自说自话,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故此我们皇庭并没有采纳。”</p>

种谔是一脸尴尬。</p>

那么问题来,你要都不采纳,那不是我有罪吗。</p>

张斐又继续言道:“在这一点上,本庭长认为这的确是属于种副使的过失,无可争议,但不足以定罪。原因就在于陆知府并没有反对诱降。”</p>

陆诜郁闷道:“我不反对,他就可以不征求我的同意吗?”</p>

张斐道:“必须是要的,故此我说这是他的过失,他理应要告知你一声。但是基于我们皇庭对于此类案件判定原则,我们更倾向给予最前线战斗人员更多的宽容。</p>

因为战机是稍纵即逝的,第一线战斗人员,不可能事事都向后方请示。在招降一事上面,青涧城就是第一线,虽然我也知道,当时种副使其实是有充裕向陆知府做出请示,但为了确保这个原则不被破坏,鼓励最前线的武将在战场能够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故此我们这判定它是一个过失,只给予警告,而不给予惩罚。”</p>

苏辙问道:“那你这不是鼓励武将违抗军令。”</p>

张斐道:“这个原则只适用于最先前线的战斗人员,如果种副使当时是处于后方,以及未有亲自带兵前往,那么他的所为就不适用于这个原则。因为我相信,他们用自己生命的做出决断,绝大部分应该是明智的。”</p>

苏辙一怔,不禁沉吟起来。</p>

这律法还能这么思考吗。</p>

武将们自然是小鸡啄米般地点头。</p>

说得可真是太好了。</p>

继续!</p>

继续说!</p>

这咱们爱听。</p>

此时,他们甚至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p>

张斐又道:“当然,这个原则之下,只是宽容,而不是判定无罪,具体有没有罪,还得根据具体情况来断定,而在此案中,种副使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绥州城。”</p>

种诂激动地问道:“这个原则是律法么?”</p>

这个原则实在是有利于武将了,应该写成律法。</p>

张斐道:“当你来到军事皇庭申诉时,它将适用于所有人。”</p>

武将们一听,立刻是心领神会,若有皇庭在,将来就不用害怕文官们的口舌笔墨了,至少你们冤枉不了我们。</p>

文官当然也想到这一点,但他们也在考虑,这皇庭到底还是文官们在掌控,那么就不至于失控。</p>

并且第一原则是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武将必然是处于文官之下的。</p>

“最后!”</p>

张斐道:“就是关于种副使未有听从陆知府的命令,在收复绥州后,并没有立刻回撤。基于方才那个原则,我们会给予第一线战斗人员的判断,更多的宽容。</p>

而根据目前证据显示,种副使的判决,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当时已经与折继世将军形成互倚之势,他若突然撤兵,可能会导致折继世将军腹背受敌。</p>

在这一点上,我们皇庭认为这属于陆知府过失。”</p>

陆诜又抑郁了,我还有过失?</p>

你这是各打五十大板吗?</p>

你这不叫公平,而是叫做平均啊!</p>

张斐解释道:“正如我之前说得,事已至此,该以抵御外敌为先,而陆知府只考虑到战略层面不应与西夏发生战争,而未有考虑战术层面,也就是折继世将军的处境,这显然是他的一个过失。</p>

至于陆知府并未跟薛发运使进行商量,这一点我们认为,并无任何不妥,因为当时陆知府身处更前线,更清楚状况,而当时敌军已经进犯,他应该当机立断,而非是等着与薛发运使商量,只是陆知府未有考虑周详,做出最为合适的部署。”</p>

说到这里,他稍稍停了下,端起茶杯,喝了两大口。</p>

他这一停,大家是如梦初醒,那郑獬突然反应过来,不禁质疑道:“张庭长的判决,大有为种副使开脱之意。”</p>

根据律法,种谔肯定有罪,但是张斐所言的几个原则,全部有利于种谔,而原则就是张斐自己弄得,这如何叫人信服。</p>

张斐放下茶杯来,道:“首先,我的这个判决,将会作为判例,从而适用于所有人,暂时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只在皇庭。</p>

其次,我承认我的确是有一些偏袒种副使,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是错。”</p>

“????”</p>

大家又傻了,包括苏辙在内。</p>

这么嚣张的主审官,可真是头回见啊!</p>

就算是,你也不应该承认啊!</p>

说你道德低,你承认也就罢了,毕竟道德低也不违法,但是说你偏袒,你也承认,这可就是徇私枉法啊!</p>

如郭孝法,以及一些御史们,听到这话,不禁都双目放光。</p>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p>

你小子着实飘了!</p>

等着吧!</p>

张斐笑着解释道:“这里是军事皇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皇庭,涉及的多半都是与战争有关。</p>

而战争是不讲道德,不讲公平,不讲仁义,故而判决原则是与其他官司不一样。战争的意图是国家和君主的利益,而战争的原罪就是失败,一旦确定此次战争的意图是为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那么胜败必然会影响到庭长的判决。</p>

这也是我们皇庭的另一个原则。身为军事皇庭的庭长,我无法用仁义和道德去判定一个手握上千条人命的将军,这反而是一种不公平。”</p>

不少人听得沉思不语。</p>

咋一听,觉得这话太直接,太露骨了。</p>

可仔细一想,又觉得好像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军事皇庭,从军事角度来看,胜败当然是非常关键的,以往那些败军之将,纵无过失,也得受罚。</p>

失败真的就是原罪。</p>

张斐又继续说道:“这就好比之前我们常说的戴罪立功,只不过在这军事皇庭,这将会成为一种成文的判决指导原则。</p>

假设种副使是失败了,我现在无法断定会怎么判,那十有八九是另一个判决,但事实就是他赢了,而皇庭会给予一个为国家和君主夺得利益的将军,更多的宽容。</p>

而之前提到的擅兴律,也都将会给予这些判决指导原则之下,律例是不会变的,只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用判决指导原则,当然,这些原则,必须要依靠大量的证据来支持。”</p>

武将们全都激动地站起身来,不禁是热泪盈眶,感觉就好像打了一场大胜仗,有人甚至还捂着脑袋。</p>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p>

文官们则是一脸郁闷,你这是判决吗?你这分明就是在立法啊!</p>

郭孝法当即质问道:“你有这权力吗?”</p>

张斐回答道:“在这里,我有。”</p>

折继祖立刻问道:“非河中府的官员,能否来军事皇庭申诉?”</p>

张斐道:“暂时就只适用于我职权范围内,也就是这陕西四路。”</p>

二合一大章,九千多字。</p>

昨天预想是码到两点,结果愣是码到四点多,已经没有精力去修改了,只能今天起来之后,再慢慢修改。</p>

对此,贴心的小希感到万分的抱歉。</p>

这一段剧情写得真是很累,因为这是本就存在的案件,得查很多资料,还得借此交代与西夏大体情况,为以后的剧情埋下伏笔。</p>

以及,要借此案将一些指导原则铺垫好。</p>

其实我也很想一口气写完,但确实似乎写不完,情节本就设计好了,但是在写对话的过程中,总会察觉一些细节,然后又得进行修改,这期间就没有准时发过,我也很无奈。</p>

这一觉醒来,感觉身子都快被掏空了,腰背手臂都很酸,明天可能的小请半天,约个老师傅,去放松放松。。。。。</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