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喉咙有些干燥,没什么事。阿策,敌人如此之多,我觉得,我们需要县令动员城内的民众来帮我们守城才行!”
“好,此事就命人交给张祝去办吧!”孙策对陈武吩咐道,随即又说:“凌操去把各队的队率叫来和各什的什长叫来!”
很快,六个队率还有三十个什长来到了他的面前。
孙策先前曾有一段时间和新军士兵们同吃同住,和这些队率,什长虽然谈不上十分熟悉,但也都算认识。
等人来齐后,他把视线从城外收回,一只手扶着城墙,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一圈。
三十六个军官,年纪不一,但由于先前建立新军时的招募规定,年轻的大约二十七八岁,年纪稍微大点的约三十四五岁,没有年纪超过三十八的。
对他们的底细,孙策也早已了解得很清楚,大多都是家世清白,也有少数是讲信义的市井轻侠,这些人中大部分的出身都不错,对眼下的守城来说,这点也是有利的。
他们有家有业,不会轻易地反叛大汉,更不会愿意加入造反的起义军,因此孙策至少不用担心这些人会临阵投敌。
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见识过,或者听过孙策寿春击溃流贼的事迹的,还在新军中经过了孙策安排的“思想教育”,再加上昨天一天的“激战”,他们对孙策的忠诚度还是很高的。
实际上,正是因为有孙策带领着他们,他们才会有对抗城外虎视眈眈的起义军的信心。
在孙策的目光扫到他们的时候,一个个都挺直了胸膛,静静地等待他的命令。
其实孙策也没什么好对他们说的,之所以把他们聚集过来,只是想要鼓舞一下他们的士气。
城外的起义军一个晚上就多了一倍多的人,尽管他们不能全作为攻城的士兵,其中有不少老弱妇孺,但光气势方面,就很吓人,看到有人会感到惊慌和惧怕。
这个时候,主将需要出面说几句话,坚定守军的信心,以免守军失去了守住城池的勇气。
孙策正要开口,城外突然爆发了一阵杂乱的欢呼,他转回头,再次往城外看去。
十几个骑马的起义军士兵从远处向城下奔来,打头的几人手里都举着一根竹竿,因为离得远,还瞧不清上面上挂的是什么。
只见他们经过的地方,站着的起义军士兵纷纷高举兵器,欢呼大叫,坐着或躺着的起义军士兵也起身跳着,舞动着手中不同种类的兵器,欢喜高呼。
蒋壹踮起脚尖,眯着眼睛,想要看清楚,但也没看清,只能张口问道:“竿子上挂的什么?”
赵卓答道:“像是人头!”
凌操脸色十分严肃地说:“想必是离得不远的县城被贼军攻破了,那竿子上挂的明显就是人头。”
那十几个敌军的士兵沿着一条直线,穿过了城外大军的营地后,还在继续向前,连正在往护城河逼近的攻城士兵停下了脚步,一边给他们让开路,一边也都高举武器进行欢呼。
这时,他们离城墙已经不算太远了,城上的众人也看清了竹竿上悬挂的东西,果然如凌操所言,正是几个首级。
突然陈武有些骇然,用手指指着其中一个,说道:“那是方公!潜山县城失守了么?”
这时,城下也传来了一个士兵的高呼:“昨夜吾等攻下了潜山!县令,县丞与县尉人头尽皆在此。尔等若是识趣,便早早献城,尚可免死,若不识趣,硬要顽抗,这些首级便是尔等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