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集 子胥奔亡(2 / 2)

半年之后,王子朝之势复振,复发兵来袭,击败敬王之师,占据周都王城。周敬王不敌子朝,只得退居狄泉。

由此重现二王并立之局。狄泉在东,故称敬王为东王;王子朝占据王城,便称西王。

郑定公出使晋国,劝说顷公复承伯主之责,请联合诸侯出兵救周,晋顷公从之。

敬王三年夏,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黄父(今山西沁水),商议平定王室之乱。晋卿赵鞅主盟,号召与会诸侯,各向周敬王输送粮草,筹派戍卒,商定次年出兵勤王。敬王四年七月,荀跞、赵鞅率军入周,联合诸侯进攻王城。

十一月,晋军攻克巩邑。王子朝兵败,乃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引召、毛、伊、南宫四大家族,逃出洛阳王城,沿宛洛古道南行,兼道奔楚,寻求庇护。

画外音:此战之后,王子朝便率四族遗民寄居楚境,苦度春秋。十数年后,吴国灭楚,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然其出离王城时带走大批周典,就此神秘失踪,下落不明。中华历史及华夏文明,亦便自此形成断崖,给后世炎黄子孙留下诸多谜团,至今无解。

只因王子朝去周奔楚,便留下三大千古文化之谜,至今争论不休,无有定论。哪三大谜团?其一,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其二,老子李耳辞周退隐之谜;其三,上古奇书《山海经》作者之谜。而三谜之间,皆有内在联系。

镜头闪回。王子朝退出成周,率四族遗民一路往南,进入楚国境内。

王子朝一行之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官吏学者。保护历代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图书管理官员神圣职责。因此老聃时为守藏室史,亦即周王室图书馆馆长,于是率其属吏押送典籍,随行南下。

然而此时恰逢楚平王死,国内动荡不安。王子朝一行不能按原计划前往楚都,只得滞留在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

画外音:王子朝流亡朝廷在南阳安定下来之后,老子以其大能,率众弟子将所有周室典籍分头埋藏,妥善保管。此后数千年来,通观中国现存史籍,再无明确载其下落者。此批无价之宝,就此人间蒸发,神秘失踪。在以后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曾见其踪影。

王子朝出周奔楚之后,周敬王在位长达四十四年。此后史册典籍,竟也再无关于老子任何记载,由此便成第二千古迷案。老子此后终身隐居不仕,至有骑青牛出函谷,一去不回传闻,则应与其曾主持秘藏周室典籍,此一绝秘行动有关。

据《庄子·天道篇》记载,周室经历王子朝之乱后,周敬王曾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王室图书馆,并请孔子相助。

子路便对师父提出建议:老聃如今免官归居,夫子欲求藏书,何不试问此公?

孔子称善,往见老聃。

老聃虽予接见,但闻孔子追问周室典籍之事,便断然拒绝其请。于是孔子乘兴而来,失意而归。自此之后,两位文化先驱、儒道鼻祖,再也未曾谋面。

画外音:此后未久,便有传说,老子乘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莫非是为躲避孔子再来求讨秘藏典籍,由此扬言自己已经离开中原,以使孔子死心?世人皆知,老子除为周朝守藏室史之外,更无出仕记载,可谓终生隐居,并传说为神,道家之祖。则老子既要隐居,又何必非要撰写五千言《道德经》,并大张旗鼓,通过关尹喜以告世人?《道德经》虽仅五千余字,但在当时堪称长篇巨著,内中却又丝毫不提特定事物,皆以隐语叙述。

无独有偶,于此后未久后便即问世之奇书《山海经》,也回避现实事件人物,皆以传说及鬼怪代指。后世学才认为,其二书之彰,是皆欲流传后世;其二书之隐,则必有所指,以待世出奇才,解其奥秘。二书一曰大道,一曰地理,是否便如今之加密保险库门,必须两道锁钥,同时运作;并兼以密码指令,方能开启周室秘藏典籍之宝藏呢?

孔丘往见老子,并非完全空手而归。临去之时,老子赠其一部奇书,便是《周易》。

据《论语》等相关经典记载,皆都明说,孔子至五十岁甚至更晚些时,方才得以读到《周易》一书,并视为奇珍异宝,誉为六经之首。

《周易》成书于周文王时,或经周公撰成,彼时已存世五百余年。

孔子因何至五十岁时方得见到?只因其书原为周王室秘藏典籍,且具预测王朝兴亡成败神奇功能,故严禁使外人得见。老子携周室典籍奔楚,不愿此部奇书永远埋没,因而悄悄赠予孔子。经过孔子数年披阅删减,再与门人弟子加以编纂,《周易》方得流传后世。

事件悬疑:孔子最后一次拜见老子,对外宣说碰壁而归,并亲传老子已经骑牛出关而去,其实是为掩人耳目。因自其还至曲阜之后,图书传抄之业便即出现,继而私学教育大兴,终至诸子百家学术繁荣,这些奇怪现象,如何解释?所谓孔子学《周易》,删定《诗》、《书》,皆是在老子“骑牛出关”之后方才发生,又是何故?

历史真相:孔子去求老子之时,并未被其完全拒绝,而是得以取经归来,而不愿宣之于口,公之于众。亦由此可知,中国最原版《西游记》,乃是老子与孔子师徒两人联手导演,由孔子与其门人倾情演绎,以成千古佳作。取经之人自然不是唐僧,而是孔子本人。

以此而论,因王子朝寄居楚境,故将《山海经》相赠楚国王室,使在公族上层流传,终被屈原读到,并据此创作出千古绝唱《天问》,亦便顺理成章。此后秦灭楚,汉又灭秦,《山海经》为萧何所得,至西汉末年刘向编校古书,《山海经》方得公开士林,为世人所知。

王子朝乱周之后,自周敬王始,周天子权威非但一落千丈,而是已经沦落到可有可无。王子朝既死,老子李耳自此亦鸿飞冥冥,再无音讯,只留下《周易》、《山海经》及《道德经》三部真经,流传后世,成为华夏文化根源主脉,熠熠生辉。

镜头转换,按下孔子问礼,复说伍员逃亡。

伍子胥一箭吓退武城黑,拨回马头,回望西边天际,只见长河落日,残阳如血。

因知武城黑此去,楚平王及费无极必定不会就此甘休,由是打马狂奔,向东北而行。

这一日,忽听水声如雷,前临大江,拦住去路。

伍子胥放眼远望,见并无一艘舟船,恐追兵将至,不由忧急如焚。

又恐追兵将至,因见江边有一片柳林,乃心生一计,遂将身上所穿白袍脱下,挂于柳树之上。又自行囊中取出一双芒鞋,换下足上所穿旧履,弃于江边,然后沿江直下。

半日之后,马蹄声急,车轮滚滚,楚将沈尹戍追至江口。

沈尹戍驻马江畔,游目四顾,忽见柳枝挂袍,江边遗履,于是说道:此必是伍子胥走投无路,自投水而死,尸首早被冲到下游去也。

众将皆都不欲深究,齐都应道:将军所言是也,必是如此。

沈尹戍于是得其袍履,自回郢都,还奏楚王:臣等日夜追赶,在江边得此袍履。伍员不知去向,想是投江自尽了。

平王信以为实,便欲就此罢休。

费无极却斥骂道:岂有此理!伍子胥若是轻易寻死者,我又何必惧其报仇?此必是障眼之法,又将你等废物欺骗了也。

由是又向平王进言:臣有一计,可擒伍员。

楚平王:卿又有何计?

费无极:大王再出檄文,诏令各路关津渡口,严加盘诘来往行人。复以重金悬赏,有能捕获伍员来献者,杀人者可免其罪,无罪者赐粟五万石,封爵上大夫;容留及纵放者,全家处斩。又遣使遍告列国诸侯,凡有收容伍员者,即起大兵征伐,吞灭其国。

楚平王:何劳如此兴师动众?

费无极:所谓劳师一时,平安百世。如此伍子胥进退无路,有国难奔,无路容身,纵一时不能就擒,其势已孤,安能成其大事哉?

平王悉从其计,于是再次画影图形,传谕边邑诸侯,内外兼施,遍天下访拿伍员。

伍员施计摆脱追兵,信马沿江东下,忽想起太子建逃奔宋国,遂望睢阳而进,欲往投之。行至中途,忽见一簇车马前来,车上之人似曾相识。

伍员拭目细看,来车渐近,见果然是故人包胥,因封于申地,故称申包胥者。

此时申包胥也已认出伍员,急出声招呼:前面骑者,不是我弟伍子胥乎?

伍员见被认出,躲避不得,于是滚鞍下马,立于道左相候。

申包胥慌忙下车相见,执手相问:我弟子胥何来?因何狼狈至此!

伍员见到亲人,不由大悲,便将平王枉杀父兄之事哭诉一遍,热泪长流。

申包胥听罢心如油烹,也跟着落泪半晌,然后问道:既是如此,我弟意欲何往?

伍员:弟将奔他国,借兵伐楚,生嚼楚王,车裂无极!兄可助我?

申包胥嗟叹半晌,劝道:楚王虽然无道,君也;你伍氏累食其禄,伐君不祥。吾亦为楚臣,欲教子报仇,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如今只论朋友之谊,子之行藏,我必不漏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

伍员暗暗点头,大哭上马而去。因昼伏夜行,穿山度林,潜踪以进,不一日到至宋国,见到太子建,详叙平王及费无极过恶。

太子建:血海深仇,自是非报不可。可惜宋国方乱,君臣相攻,不能助我,奈何!

伍子胥:宋国有何内乱?

太子建:你却不知,原来如此。

镜头闪回。周景王十三年。

宋平公在位,误听寺人伊戾谗言,枉杀太子痤,而立嬖妾所生公子佐。

废长立幼当年,宋平公便即薨逝,太子佐由此嗣立,是为宋元公。

来年四月,楚国攻蔡。晋侯会合鲁、宋、齐、卫、郑诸侯,会盟于厥慭,商议救蔡,宋元公派华亥与盟。宋元公三年秋,六国诸侯复又盟于平丘,但都无疾而终。

宋元公八年六月,邾国入侵鄅国,俘其百姓而回。因鄅君夫人乃是宋国大臣向戌之女,故此向戌之子向宁请求元公出兵伐邾,相助姐夫鄅君。

九年二月,宋元公派兵进攻邾国,占取虫邑,邾国尽释鄅俘求和。五月,宋元公会合邾、郳、徐三国,与其结盟。自此而后,宋元公便觉小霸中原,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宋元公自霸四国,欲强公室,便恨恶世卿华氏之强,谋弱其族。这一日大会公族,便与公子寅、御戎、向胜、向行诸卿密谋,欲除华氏。

向胜族弟向宁,素与华氏族中华向、华定、华亥相善,因泄元公之谋。

华亥大怒,遂先下手为强,诱杀公子寅与御戎,并囚向胜、向行。

宋元公大慌,亲至华府请释二向,华亥复又劫持元公,要求君臣交质,方从其请。宋元公无奈,乃以世子栾、母弟辰、公子地质于华家;华氏亦将华亥之子无慼、华定之子启、向宁之子向罗质于公室,并释向胜、向行。

其后未久,宋元公却又后悔,忽命将华无慼、华启、向罗三人尽皆斩首,更召大司马华费遂为将,命其率师往攻华氏城邑。

华亥未料元公背信弃义,仓促迎战,一战而败。

向宁请杀元公世子,以报国君背约杀质之仇。

华亥大哭:我累世皆为宋臣,既得罪国君于先,倘又杀公子于后,人将议我不忠!

因见家甲四散,无力再战,遂命将子栾、子辰、子地尽行释归,自引族党出奔陈国。

司马华费遂生有三子,长名豸区,次曰多僚,幼为华登。多僚因与兄长豸区不睦,便向宋元公献谮,说华豸区实与华亥、华定同谋,将为内应。

宋元公信其谄言,便使寺人宜僚告于华费遂,命驱豸区出境。

华豸区家臣张匄,性情暴烈,行事鲁莽。听闻宋君欲驱家主去国,当即勃然大怒,遂亲往司马府前,执杀传旨官寺人宜僚;并劫持家主之父华费遂同出卢门,将家甲屯于南里。复又迫使家主华豸区派人至陈国,招回华亥、向宁及其徒众,一同谋叛宋国。

宋元公闻说华氏皆叛,不由冲冲大怒,遂拜乐大心为将,率兵围攻南里。

华氏宗族虽盛,毕竟不如国君势大,华豸区遂遣三弟华登如楚,向平王借兵相助。

楚平王:当初华氏先祖华元,曾居楚国六年,并与我先祖庄王有赠琴之谊。念此情份,委实难以拒绝。也罢,寡人便即出兵助你。

华登:大王恩德如山,我华氏世代不忘。倘使家族复安,必举宋以附楚国。

镜头闪回,说华元赠琴轶事。

自古以来,中国向有四大名琴,分别是春秋时齐桓公之号钟、楚庄王之绕梁,汉代时司马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其中“绕梁”古琴,出自《列子》所载“余音绕梁”典故。

晋国韩邑,有著名歌手韩娥,因事由韩至齐,途中盘费全部用光。

万般无奈之下,韩娥只得立于雍门,以卖唱求食。

歌声凄美动听,催人泪下,听者无不痴迷感动。

韩娥卖唱凑集路费盘缠,得以上路复行。至其离开三天之后,人们经过雍门,仿佛仍能听到韩娥歌声,回荡在梁柱之间,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后有琴师偶得绝材于林中,便倾数年心力,制成一琴。抚之便似空山鸟语,余音不绝于耳,便似当年韩娥歌声一般。琴师于是据此典故,将爱琴命为绕梁。

华元留楚期间,知道楚庄王爱琴如痴,就千方百计搜寻查访,终将绕梁琴以重金购到手中,献给庄王,以增进楚宋情谊,稳定故国安定局面。果不出华元所料,楚庄王自得绕梁,整日弹琴作乐,陶醉其中,竟至连续七天不朝,尽废国家大事。

王妃樊姬为此焦虑,乃规劝道:君王沉沦音乐,不知社稷之危矣!昔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致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故失江山社稷。今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朝,岂愿丧身失国乎?

楚庄王闻言醒悟,但无力抗拒绕梁琴音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以铁如意捶之,绕梁琴身碎为数段,自此遂成绝响。

闪回结束。楚平王闻听华登许诺,不由大慰,遂立命薳越为帅,率师来救南里。

宋国向来畏楚如虎,闻说楚国出兵来伐,元公大惧,急遣使向盟主晋国求助。

晋顷公以侯伯身份,不得不应,于是会合诸侯,商议救宋。

诸侯皆不欲与楚国交战,反而劝说宋元公:贤侯何必非与楚国为敌作对?依我等之计,莫如解除南里之围,纵华亥、向宁等出奔楚国,此事便作罢休。

宋元公闻此,犹豫不决。

便当宋国内乱,晋、楚两国将要开战之时,伍子胥恰至宋国,与太子建相见。

闪回结束,复叙伍员。

伍员本欲向宋元公借兵伐楚,却闻其国自保不暇,兼且楚师将到,便仰天长吁道:如此说来,宋国并非我君臣长居之地也!

乃保太子建星夜离宋,复奔郑国。

于路无事,便至新郑。却又赶得不巧,适逢郑国上卿公孙侨新卒未久,举国丧气,上下含悲,郑定公更是不胜痛悼。

太子建闻有国丧,知道此时入见郑侯不宜,遂与伍员先入官驿住下。驿吏见来者仪表不凡,问知是楚太子及申大夫驾到,即上前热情伺候。但面容不减悲戚,勉强陪笑而已。

驿吏告退去后,太子建便问伍员:我闻公孙侨死,郑国男舍玉佩,女弃缀珠,在民巷中聚哭三月,娱乐不闻。其止卿相而已,又非国君,何得郑民拥戴如此?

伍子胥答道:公孙侨乃是郑国圣人,国人皆称其字子产,而不名侨。先后辅佐两代郑侯国君,执政二十余年。既维护公室,又限制贵族,为田洫,划公卿士庶土地疆界,按亩课税,复作丘赋。又铸刑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内治其政,外交楚、晋,使郑国中兴,皆此人之功也。郑人敬之若天神,爱其如父母,故逢其死,人人含悲。

子建闻说,赞叹不已。

君臣二人在驿舍中屈居数日,驿吏来报,国相子产丧事已毕,其子太叔游吉继为正卿执政,在府中服衰带孝办公。楚太子建大喜,乃委托驿吏上报郑伯,请求会见。

是时郑国附晋,正与楚国为仇。郑定公闻说太子建来投甚喜,乃使行人致馆,厚其廪饩,然后升殿坐朝,召见其君臣二人。太子建与伍员拜见郑伯,免不得泪落如雨,诉其冤情。

郑定公听罢言道:郑国微兵寡,若伐强楚,不足用也。子欲报仇,何不谋之于晋,请晋伯大合诸侯为之?

子建闻而称是,遂留伍员于新郑,自往晋国来见顷公,重诉冤情。(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