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消失的乡音(1 / 2)

 37,消失的乡音

刚才听戏,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他们的唱腔中带着中卫土话。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我听到了如子么、兀那、支应、比对、牙行、出跳、包弹、谈羡、打搅、犯嘴、合该、使乖、行短、和哄、怪道、活泛、淡话、过犯、端相、点卯、营干、营生、囊膪(chuǎi)、一世界、二和药、不上串、不受用、冷合合、内官子、大模厮样、五黄六月、秧秧跄跄、不当豁豁、波勒盖子、立马短时等方言。

中卫土话在全国都是很特殊的,很特别的,即使在宁夏也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一个县的,河南边的与河北边的,东边的西边的口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现象曾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不少人到中卫调研、采风,捕捉和研究这个特书的语言,著书立说,研究成果不少。

我的故乡地处边陲,作为边塞重地为了充实边防,自明代起实行屯边制,朝廷地从山陕、冀鲁豫、江淮吴越等地动迁百姓来此,这些人中有军人、兵士、移民、罪囚及官吏、从眷等,他们与当地人杂居共处,所操的语言互相影响,形成了以秦晋方言为基础,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湞语等多种成分混合的中卫方言。也有人认为,是西夏的一些语言遗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成了独特的方言。如人称代词,就是阿们,阿在这里是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是复数,也可以是单数。带有元杂剧味道的还有“兀”的用法。这是个指示代词,指与说话者距离较远的人或物。兀个人别是个当医生的。兀呢,就是那里;兀些,就是那些;兀个,就是这个。比如,骂一个人做事不妥,可以说:兀是个半仙么。引伸义还有说“仙活”,就是做事不牢靠、靠不住。

我的故乡祖父辈儿的人,都不会说普通话,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血脉传承,让封闭自守的一方土地传承了一方语言。当地人常说“拾掇”“呢吆”,比如你吃呢吆?意思是你吃还是不吃;你走呢吆?就是你走还是不走;你“拾掇”的咋样了?意思是你的活干的怎样了?你的学习怎么样了?说少喝一点酒用“少涨一点”,

乡音只属于故乡,对于出外工作离开家乡时间很久的人,久别他乡,故乡的音语渐渐模糊在普通话、四川话、广东话、山东话,河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