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天上麒麟原有主(2 / 2)

一日一诗的往外扔……

王钦若很想把锅往王旦身上甩,毕竟《皇宋晨报》这个馊点子是王旦拿的主意。

都进奏院的进奏官倒是没有纠结刘纬年龄,而是在效忠对象上犯了难。另外两名监院虽是正八品,高刘纬一阶,但刘纬身上的“崇政殿书记”一职并未放下,而且是“帝女”抢着喊爹爹的少年近臣。

一文一武两监院也犯难,都进奏院之所以办《皇宋晨报》,就是因为出知河南府的冯拯一心想禁《皇宋日报》,结果驱狼不成,反而引狼入室。

幸亏……《皇宋晨报》由《皇宋日报》代印,还一起坑了京师商贾一把,有几分香火情。

于是,两监院人不知、鬼不觉的输诚,将《皇宋晨报》的代印价提至三钱每份,虽然好意遭拒,但态度鲜明。

初七清晨,进奏院点卯时。

刘纬到任,将“训诫”客套当了真。

“耽误大家一炷香的时间,都进奏院日常一切照旧,还是得请两位监院、诸位同仁尽心尽力,《皇宋晨报》则由在下全权负责。”

两监院喜上眉梢:是来背锅的!陛下圣明!

刘纬滔滔不绝:“《皇宋晨报》今日困境实为无妄之灾,诸位不应该去迎合读者喜好和猎奇心理,更不应该与《皇宋日报》定位重合。

喜闻乐见确是销量不二法宝。

但诸位想没想过?

如此以来,严肃性、权威性也就大打折扣,这恰恰是都进奏院与生俱来的长处。

如果,《皇宋日报》是想大众之所想,欢娱大众。

那么,《皇宋晨报》就应该急国家之所急,教化万民。

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愿花两钱买来一纸说教、自找不自在。

但这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却会是《皇宋晨报》先天死忠,他们时刻关心国家、关心社稷、关心地方。

他们是谁?

百官,谁不想上进?谁不关心时事?

商贾,一句某地不雨,便是无限商机。

读书人,他们必须紧跟国策走向,急社稷、陛下、宰执之所急,方能言之有物。

致仕官员,他们关心身前身后事,关心曾经提携的子侄才俊是否辜负期望、是否有用于国家。

幕职州县官,日日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与仆隶仿佛。谁不想改京朝官?但不知朝事变动、不知京师时局,如何谋划未来?

胥吏、乡绅、豪强,他们我就不多说了,钻空子固然为人所不齿,但多在国法之外的灰色地带。

所以,《皇宋晨报》要做的事很简单,去掉军机,浓缩一日国家事于一纸,抄奏目而已,诸位不会?

陛下诏、谕之外,每日必须刊登一则刑统条例,其他文字能简尽简。

人事、国事、地方事变动一律不得超过十字,涉及宰执、枢密、三司使、知开封府事可以放宽至二十字。

不得臆测!

不得添加主观文字!

什么叫《陛下突幸刘纬宅》?像是不速之客,《陛下幸刘纬宅》不就很好?

即日起,《皇宋晨报》第一、二版只能刊登诏、谕、制、敕、书以及国事、人事、朝事变动。

第三版留给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御史台、审刑院、学士院、内侍两省。

第四版辟为名臣奏议,一日一疏。

每日申时中,必须编辑出三份样报,交由我遴选,录则另行付酬,别抱太大期望,钱不多,比没有强。

但可为磨勘之资,也可将各地所奏无伤大雅事投予《皇宋日报》,换点私房钱。”

……

刘纬真就只呆了一炷香的时间,交待胥吏将公廨置在永安坊晨报报馆,就连派驻永安坊的进奏官人选都没有过问,并表示以后不会再来都进奏院。

于是,皆大欢喜。

赵恒却提了一句:“不改发行规模?”

刘纬小心翼翼的再露峥嵘:“陛下可曾听过民间一句谚语《皇权不下乡》。”

赵恒真没听过,把目光投向驾前学士。

晁迥道:“果真如此,徭役两税从何而来?刘书记言过其实。”

刘纬道:“徭役、田税始自上古,夏秋两税实是田税改良,始自前唐德宗建中元年,哪朝哪代断过?晁学士祖籍澶州,兵多、役多、战事多,可能会好上那么一点点,但河北、河东、陕西、京畿之外,民以为先帝仍然在位者,至少十之二三。这是下官亲身经历,来年贡举,晁学士不妨问问各地发解来的贡举人。”

晁迥道:“古来如此,耸人听闻。”

“学士此言差矣!”刘纬摇头,“自始皇帝置郡县制以来,地方尾大不掉一直是国家隐患,皇权不下乡,不足为奇。但我大宋建国以来,却从无地方尾大不掉之患,学士也曾任职州县,应该一清二楚才是,皇权再不下乡,就是地方官无能无为!”

赵恒若有所思:“晨报第一、二版仅刊登诏、谕、制、敕、书、国朝变动、刑统条例是为张贴方便?”

刘纬道:“陛下圣明,臣希望《皇宋晨报》能在二十年之内走进田间地头,但凡偏远百姓知道国有国法、官上有官、天外有天,心中便不会绝望,自然也不会走上绝路。”

赵恒甚是欣慰,以一句盛赞了结争议:“朕之麒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