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春耕诗(中)(2 / 2)

“不准笑!”

叶红泥气呼呼地说道,“再笑,你要的东西,我可不给你了啊!”

徐宁摆摆手道:“你想给就给,不想给也没事,随意一些就好,哈哈哈!”

叶红泥一听又要佯做发怒,耳朵微微一动,却是突然站起,一个纵身又跳山了高高的院墙。

“嗯?怎么这就要走了?”徐宁还想和这有趣的小妮子多聊会儿,便奇怪地问道。

“有人来你这边了!”

叶红泥飞身离去,远远地丢下了一句话,“等会儿再见!徐公子!”

话音刚落,徐宁便看到徐玥的丫鬟雯雯来到了院门口,隔着篱笆门朝他在招手。

“宁少爷!”

“是雯雯啊!你好,大晚上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要找我么?”徐宁起身拱拱手笑问。

“小姐让老太爷和大老爷尝了你做的酒,老太爷让你去参加晚宴!”

雯雯一福礼后回道,“哦,小姐还说,你找找你以前的书,看看有没有平日里做过的诗词,最好是与春耕有关的,老太爷和大老爷今晚可能会考校你。”

“春耕?”

徐宁眉头微皱,想起小柔和自己说过的话,顿时感觉有些头疼。

作诗……他不会啊!

不过好在曾经他也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脑子里的诗词并未忘记,徐宁仔细回想了一下,总算也记起来了不少。

虽说背诗不怎么道德,但好在这是另一个世界,徐宁也自知只是背首诗走个过场,心里便也没有多少负担。

“对,以春耕为题作诗,你想一想,我们这就过去了,可不能让老太爷和大老爷等着。”

雯雯又催促了一句,眼睛却看着徐宁,想看看这位镇上远近闻名的书呆子会有何作为。

若是平日里有诗作存着,那今日倒还可以拿来抵用,但若是没有,只怕待会儿又要出一回丑了……真要是后者,雯雯觉得自己应该做好准备,提醒一下小姐,免得她们被牵累到,给老太爷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料徐宁似乎只是沉思了一会儿便回道:“那我们过去吧!我也没什么好准备的。”

见徐宁如此回复,雯雯心中也就清楚了,看来这位书呆子平日里怕是只知四书五经,并未作诗,如今遇到这种事,应该也是无所谓了。

“那宁少爷,这边和我走吧!”

雯雯招了招手,自己的脚步反倒更快,她只想着待会儿提醒一下小姐,至少要想个法子避免,省的这书呆子给大房出丑。

“少爷。”

小柔从后面给徐宁递过来一杯茶,有些担心,“我记得你以前从来没做过诗吧?”

“应该吧?”

徐宁耸耸肩回道,伸手捏了捏小丫头担忧的脸,“放心吧,大不了少爷做首打油诗给他们听听,哈哈哈!”

一边打趣着,一边徐宁跟着雯雯离开了院子,朝前堂而去。

与此同时,徐家前堂,三家中的各位学子终于开始陆陆续续上前作诗了,如徐云定还有宋青山都早已站在了长桌前,纷纷落笔,教习们在周围观看着,也大多有各自欣赏的学生,偶尔有学子作诗完毕,便会有人上前收下,准备到时一起由宋之书还有众教习评点。

现场的教习共有六位,都是宋家出来的,毕竟也只有宋家这样的书香世家才有如此底蕴,只不过以这些教习的水平也只是能助学子开蒙,教些基础的四书五经,但即便是如此,整个山隐书院的开支,也需要三家一同出资才能支撑,可见教育的昂贵。

书院的院长,也是年纪最大的教习名叫宋一时,是宋家二房的庶子,当年也算是一位神童,可惜多年参加科举不中,最终只能在书院里做了一个教习,好在多年下来也算兢兢业业,坐到了院长的位置,如今已年过五十,在场上亦是弟子众多,颇受人尊敬,此刻他站在堂下,偶尔低头看看学子们做的诗词,不时点头。

其他教习都跟在他身后,偶尔互相间低声点评一番,气氛也是颇为融洽。

“嗯?”

一个不过十四岁的小学子面前,宋院长停下了脚步,嘴上轻声吟诵着其笔下的半首诗。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好诗啊!好诗!”

宋院长细细品茗着,只念上两遍,便眼前一亮,“短短两句便将临安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描写了出来,让老夫觉得仿若身临其境,不错不错!嗯?是和靖啊!来说说,你是怎么写出这两句的?”

宋和靖恭恭敬敬朝宋院长一拜回道:“院长,这首诗是我之前跟随家中前往临安城时见到的景色,故而此刻写了出来,只是……”

“只是什么?”宋院长抚须问道。

宋和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只是小子诗才不足,后面却是暂时想不出来,便也只有这两句了。”

“哈哈哈!无妨无妨!你再好好想想,不着急。”

宋院长却是笑呵呵地鼓励道,目光看向其他一些学子,摇摇头,“以你诗才,就算是凭这两句,也足够胜过这场上大半人,毕竟是否真是自己所作,老夫还是能看出来的。”

的确,作诗并非文字胡乱拼凑便可成,总要应景应情才是,更不用说春耕为题已定,临时要写出一首好诗又岂是易事?

这场上有多少人是早就做好了诗,又有多少人甚至是买诗来凑数的?

宋院长心中自然是一清二楚,他此刻说这番话,也是意有所指,像徐家徐云定刚刚写出来的三首诗,看似有些韵味,却根本不是他那个年龄可以写的,那自然便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的了。

只是在场都是体面人,宋院长也就影射了一番,便没继续说下去,毕竟能发现自家这棵能写首诗的好苗子,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以后不仅要在诗词一道上有所作为,更要为国为家用心习文读书,你毕竟是我宋家弟子,将来必定可得家中大儒担保,或许便可入仕为国效力,如之书那般,诗词虽好,终究是小道,文章才是大道,你要铭记在心,知道了吗?”

走之时,宋院长还不忘悉心教导了一番,此中言语恳切,令的众人再次纷纷称赞。

这半首诗自然也移交到了三家的桌上,备受瞩目的陆长安看到这首诗后,终于站起了身,朝堂下长桌走去。

“看!诗词双绝陆长安要上场了!”

“不知道他能写出怎样的好诗来?这可是被周大词人都称赞的啊!”

“更可贵的是,他还年纪轻轻,今年才不过十六吧?”

“如此年轻俊彦,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想来我大虞朝又要再添一位大词人了!”

“……”

堂下一片议论纷纷,所有人都将目光汇聚到了陆长安身上,想看看他到底准备了什么诗作。

而这时,徐宁才跟着雯雯来到廊檐下,等候了一会儿,直到雯雯带着老太爷的话回来后,才被允许进去。

“去,写首诗,以春耕为题。”

徐宁才来到老太爷身边,还没开口,徐劲松的声音就不咸不淡地响了起来,“别给我们徐家丢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