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这个飞行装置,搭上电池就可以直接起飞了!(2 / 2)

在储能线圈的设计问题上,王浩的做法就是不断的召开论证会议,针对每一个问题,让相关的负责小组拿出解决方案。</p>

那当然不是直接的解决方案,就只是一些在问题上的想法。</p>

这还远远不够。</p>

技术小组不可能想出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p>

所以王浩还要针对每个问题和很多人进行讨论,有些问题一讨论就是很长时间,还会让其他的技术小组人员发表看法。</p>

这种论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p>

王浩针对每一个问题确定了设计方案。</p>

实验组很多人都参与到了储能线圈设计论证工作中,当然也包括梁静叶,她是王浩的助手,是全程参与论证工作的,中途还提出了不少的想法。</p>

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梁静叶就发现了奇怪的地方。</p>

储能线圈的设计工作是很复杂的,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牵扯到很多的因素,有些问题想要解决,几乎不可能想到完美的方案。</p>

但是,王浩总是能确定一种设计方式,即便这种设计方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还是会确定下来,之后就进入到其他问题的讨论。</p>

最开始,梁静叶觉得针对某些问题,王浩对设计方案的确定有些仓促,还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p>

之后她就得到了刘明坤的提醒,小梁啊,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你在储能线圈技术上,也是很有研究的。</p>

梁静叶认真点头听着。</p>

刘明坤继续道,但是,只要王院士是确定了设计方案,你就不要再质疑了。</p>

为什么?梁静叶很不理解。</p>

刘明坤轻笑的说道,其实最开始我们都一样。后来,就会发现王院士才是对的。</p>

他提醒你一句,也就不再说了。</p>

梁静叶则是有些摸不到头脑,他倒是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针对王浩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的人员,几乎都是潘东团队,并和她一起来到研究组的人。</p>

实验组原来的老成员们,根本就不会质疑王浩的。</p>

梁静叶也只好压住心里的想法,还去提醒其他人,也不要对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p>

很快。</p>

梁静叶和其他人,都理解了刘明坤的话。</p>

虽然王浩针对一个问题确定的设计方案,似乎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当几个确定的技术方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好多问题就直接解决了。</p>

几种针对不同技术难题的设计方案,可以说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p>

实验组好多人都为之惊叹不已。</p>

他们都对于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感到惊讶,尤其想到每一个小细节的设计,都是王浩敲定下来的。</p>

问题来了。</p>

如此复杂的设计方案是怎么逐条确定下来的?</p>

哪怕他们是一起跟着做讨论,一起跟着做研究的,也想不到王浩是如何做到的。</p>

最终他们只能得出结论,王院士,是天才啊!</p>

我们是远远比不了的,即便是一起跟着做研究,也完全想不通。</p>

可能就是智商的差距,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但智商处在不同的维度上……</p>

……</p>

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p>

实验组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才确定了设计方案,然后就</p>

是通知相关的合作工厂进行生产,有了实验品以后就开始做测试。</p>

于此同时,检测、保护、数据监控等后台软系统,也一起跟着做研究。</p>

王浩把整体的设计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最核心的储能线圈,另一个就是包括失超保护、自动化冷却控制、功率调节等结合在一起的软系统。</p>

后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p>

在完成了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软系统的研究了。</p>

软系统的研究要比储能线圈还要复杂,还需要结合储能线圈的测试进行完善。</p>

这部分工作是耗时最长的。</p>

另外一个部分,制冷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因为使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达到了,温度调节就相对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证储能线圈内部温度稳定就可以了。</p>

下一步实验组的工作就转移到软系统的研究中。</p>

……</p>

两个月后。</p>

实验团队已经完成了储能线圈的测试工作,很大一部分软系统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p>

下一步就是准备制造出实验品了。</p>

这是不容易的事情。</p>

虽然储能线圈的测试已经过完成,相关软系统也相对完善了,但线圈、检测器材、内部管道等,想要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对应的SMES电池也很不容易。</p>

在基础的设计上,还是要进行一定的修正、改进。</p>

王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p>

SMES电池的使用场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车或是无人机那样,制造好成品电池使用就好了。</p>

SMES电池,设计的目的首要是供给‘反重力飞行器,,后续论证可能会用于其他大型设备,甚至是大型军事设备。</p>

那么SMES电池要怎么进行整装?</p>

王浩有些不确定,就干脆先放下电池研究问题,直接去了航空工业集团团队的实验基地。</p>

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邀请,参加第一次‘反重力设备,的起飞测试。</p>

其实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了反重力飞行装置,就只是测试让‘反重力设备,设备升空。</p>

所谓的升空,也只是脱离地面而已。</p>

航空集团的团队在反重力设备下安装了四台小型推进器,反重力设备也连接着电源线。</p>

因为横向反重力技术让设备自身减重,最终设备的重量也只有不到两吨。</p>

那么就可以以小型推进器,让反重力设备原地升空。</p>

这是反重力飞行装置实验设计中的一环。</p>

虽然只是简单的脱离地面,甚至电能还来自连接的线路,还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p>

很快。</p>

王浩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实验中心就看到了所谓的‘线路能源,反重力飞行装置。</p>

其实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实验装置差不多,只不过包括冷却系统在内,都已经被独立出来,并搭载在了反重力装置上。</p>

其他和地面连接的就只有电力线路。</p>

王浩看到了装置以后,马上就想到了SMES电池,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试着搭上超导线圈,再对内部改装一下,电子系统结合SMES电池软系统……</p>

不就能直接起飞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