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初露峥嵘(1 / 2)

 清晨,天蒙蒙亮,前身体内生物钟准时把张跃民唤醒。盯着麻布蚊帐恍惚了下才起身,咧嘴一笑,闻惯了后世那糟糕的雾霾,这年代的空气清新得醉人。

现在是八月底,天气依然炎热,早晨太阳还没上班,正是一天最舒爽时刻,走出十几步就是学校操场,姑且算是操场吧,操场全是硬实黄土,雨点打的坑坑洼洼。

整个学校呈一个长方形加两翼对称的八字建筑,两翼都是两间房,张跃民就住在左边靠教室的第一间,旁边就是厨房杂物间,对面两间是大队部,平时村里有事都是来这边处理。

中间整个一条都是教室,从东边起第一间稍小点的是五年级,依次过去是四年级和三年级一间,二年级和一年级共一间,没有学前班。

不要奇怪,这时候的条件就是这样,小庙大队地处偏远,公社学校太远了,来回的时间都不够,于是公社同意了大队的申请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学,如果用后世眼光来看,充其量也就是个教学点。房子有限,只能挤着一起上课。

整个大队也就八佰多人,适龄小孩很多,但真正来上学的还不到一百个。现在的学费一个学期5元,很多家庭一年和大队里算完工分也剩不了几块钱。

计划生育要到82年才开始执行,现在的农村也没啥娱乐活动,一到晚上除了造人也没别的了,每家多了七八个,少的也有三五个,往往老大可以说亲做媒了,老幺还在地下爬。

这就造成了一家能供养一两个孩子上学已经很吃力了,再一个重男轻女的思想扎根在农村人心里,高年级就很少有女孩了,大家普遍认为女娃儿会数数能识几个字,认得自己的名字就够了。读到二三年级就辍学回去挣工分了,多少也能帮衬家里。

学校还有一个老教师,也姓梁,具体年纪张跃民也不知道,听说好像是民国时期生人。以前在县里里教过一阵书,年纪大了后回到大队,又被派到这所小学来,继续发挥余热。梁老师不在学校住,大队里有他儿子,就住家里,上个小土坡走几步就到了,平时就上课时过来,也不在学校吃。

水井在靠近大队部旁边,井檐用石头砌了一圈,高出十来公分,用两块青石板盖着,用的时候拉开就行,不用合上防止调皮学生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