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寻迹(1 / 2)

 陶书成一路上都在与自己做着激烈的思想争斗。说与不说,这是个难题。对于山顶石像上散发的黑色气息,他有种近乎本能的熟悉感。或者说,他的书虫对这种蛊类气息,有着极其敏感的识别。

陶书成书虫的来历,得回溯他十三岁那年的一个晚上。

那天夜里,好学奋进的陶书成趁着同窗们都熟睡了,偷偷溜进了学堂的书楼。几天前教读提的问题,时刻徘徊在他的脑中。

何谓人之道?从呱呱坠地到宿土眠棺,有人辛苦耕劳一生,有人教书育人一生,有人营贾数金一生,有人金戈铁马一生,有人闲云野鹤一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轨迹,年幼的陶书成还无法从中剥离出所谓的人之道。

于是他端着小油灯,偷偷溜进了书楼,熟练的顺着竹梯爬上了书架顶层。这上面有全学堂最旧的书,以及一起陪他读书的朋友——一条衣鱼。

陶书成初发现它的时候,以为它就是条食简啃犊的衣鱼。于是就想用油灯烧死它,没想到这虫子先知先觉,竟然躲到书页里不出来了。陶书成翻找了半天,才在书页里找到它。衣鱼不在躲逃,而是不停的围绕着一行字爬行。‘勿以恶小而为之’陶书成看着这行字,心中讶异。为了验证心中猜测,他问衣鱼:“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上一句是什么?”。衣鱼听了就爬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上面转圈圈……

经过了几次的试探,陶书成放弃了为民除害的想法。能在在道德文章中觉悟觉慧,定然不会是什么邪类,所以陶书成任由衣鱼在书页上游荡。经过几夜的相处,默契也在彼此间诞生。陶书成看什么书,衣鱼就看什么书。衣鱼想看什么书,陶书成就拿什么书来读。陶书成看不懂的,衣鱼就爬到各种书本上为他释疑。衣鱼不明白的,陶书成就一字一句解释给它听。久而久之,这两个异类就成了书本上无所不谈的朋友。衣鱼在陶书成的袖子里安家,陶书成沉迷在书的海洋……

得益于衣鱼的共解共读,陶书成也是由中人之姿忽然变得出类拔萃,逐渐在众学子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学院里的在读先生。在读先生,既在读书,又做先生。

但是月满则缺,有利必有弊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陶书成的学问越来越大,身体却变得越来越孱弱。食补药补的法子陶家都用光了,陶书成依旧是瘦的像个风筝一样,只剩下骨头和皮在苦苦支撑。

一天陶书成在灯下夜读,发现衣鱼特别的焦躁不安,在书本上乱爬乱窜。陶书成询问衣鱼怎么了,衣鱼爬进砚台,全身沾满了墨汁,在桌子上歪歪斜斜的爬出‘命在旦夕’四个字。

陶书成顿时明悟:“人寿有尽,天命难违。只可惜你我虽读遍万卷书,却未行得万里路。可悲可叹!”陶书成感叹过后拥书而眠,衣鱼则是在一本叫做巫蛊之乱的书里爬来爬去。

第二日,陶书成昏迷不醒。

第三日,陶书成油尽灯枯。

请遍了城里郎中,人人是无力回天。陶家人悲痛欲绝,无奈准备后事。

寿衣已经穿上,棺木抬置院中,灵棚业已搭完,素饼上了供桌时候,门外来了个穿红披绿的妖冶姑娘。她进来没说一句话,放出一阵黑气把陶家人迷倒,直接进入陶书成的卧室。

妖冶姑娘走到陶书成床前,张嘴吐出一口黑气喷在陶书成的脸上。陶书成意识慢慢恢复,他隐约听见姑娘对他说:“一饼之恩,一命报之。”然后模糊的看见她的嘴里爬出一条五彩大蜈蚣。蜈蚣跑到书堆里拽出正在寻找救命办法的衣鱼,一口吞下衣鱼,迅速顺着陶书成的嘴巴一直向下,直达心脏。到了心脏里,蜈蚣吐出衣鱼,让衣鱼饱饮刘木的心血。蜈蚣原路返回,妖冶姑娘吐出一口黑气盖在陶书成身上,默默离去了。

陶书成活了,衣鱼活着。衣鱼活着,陶书成就活着。这是衣鱼后来在巫蛊之乱书中找到的答案。

灵蛊续命,共存共生。

顺便陶书成还知道了衣鱼的名字——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