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以武止戈(2 / 2)

虽说那支联军是亦不刺临时纠集起来的,但是,绝对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群乌合之众。蒙古铁骑的英雄善战,是所有对手都不能等闲视之的;更何况,参加联军的许多人是前来参加那达慕大会的蒙古各部的勇士,个个身强力壮、弓马娴熟,在一场短促突击的战斗中,个人战力的强悍,完全弥补因彼此不相统属造成的沟通不畅、指挥失灵的缺陷。

此外,那支联军的主力,是亦不刺翁吉亦惕部的三千兵马。当年的京师保卫战,戚继光带着营团军精锐骑营回师京城,与亦不刺麾下的翁吉亦惕部兵马在朝阳门血战半日,斗了个旗鼓相当,如果不是因为俺答下了撤军令,明朝最年轻的一代将星就坠落在朝阳门下了。战后,戚继光曾亲口对俞大猷说过:“北虏之强,名不虚传!”——能让一向自视甚高、从不轻易服人的戚继光由衷钦佩的敌人,该是何等强悍的对手!此次前来草原做客,宴饮谈笑之时,俺答又亲口对明朝君臣说过,亦不刺统率下的翁吉亦惕部和巴鲁赤思部堪称土默特部的精锐之师,五千将士全部选拔自幼弓马娴熟者,追随俺答转战草原,号令严明,进退有序,屡屡立下卓著战功。面对如此劲敌,怎能不让俞大猷万般小心,何况圣驾就在军中,一旦有事,后果不堪设想……

朱厚熜却不知道俞大猷在想些什么,兀自笑道:“顺义王及土默特部并未参与此事,不会趁乱攻打大同。即便他们有所异动,眼下大同附近驻扎着我军近三十万兵马,又有李阁老、曾部堂坐镇指挥,能有什么不测?你所说的传递军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其实还是担心以现有兵力无法战胜亦不刺纠集起的各部联军吧。怎么,他们比你手头上的兵力多出两三千人,你就怕了?当年哪个在德胜门下,以区区数千将士抗击鞑靼十万铁骑的俞大猷哪儿去了?莫非你忘了朕当日决意只留五千人护卫,与你讨论过的成祖文皇帝五次北征的成败得失?”

俞大猷听皇上提起那天的君臣讨论,心里不禁苦笑一声:当日高谈阔论是一回事,真正事到临头却又是另一回事,圣驾不在军中,别说是来敌比我军多出两三千人,就算是多出两三万人又能怎么样?大不了就象戚元敬曾说过的那样,打一场舍命之战,拼着一腔热血报效朝廷,任敌人有千军万马,我只拼死杀贼也就是了。可是,全军将士都可以舍出性命保家卫国,你皇上身系社稷存续、万民福祉,难道也能轻易舍出性命吗?

他为难地说:“回皇上,臣不是怕,而是……而是……”

同样因为有赤列都这个外人在场,俞大猷也不能象平日那样抗颜直谏,只能将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朱厚熜正色说道:“志辅,朕这么做,还有一层用意。你是一个军人,应该明白,对于那些崇尚武力的人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堂堂正正地战而胜之,如此才能达到以武止戈、天下太平的目的。亦不刺麾下的翁吉亦惕部和巴鲁赤思部堪称土默特部的精锐之师,如果我们能战而胜之,有他们的前车之鉴,其他各部日后再想要轻举妄动,就先得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哪个本事!这就是朕刚才为什么说此战获胜,就能赢得我大明万里北疆承平无事的道理!”

不知不觉中,他提高了声调,语气也变得无比激越:“我们就是要用同等甚至比他们还要少的兵力来战胜他们,让蒙古各部之中那些对我大明一直虎视眈眈的人明白一个事实——今日之明军,已不再是往日那支怯懦无能任人宰割的军队;今日之大明,也不再是往日那个孱弱衰败任人欺凌的国家!任何人敢明犯大明天威,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被皇上那无比的自信和冲天的豪气所感染,俞大猷知道此刻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立正向朱厚熜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简短而有力地说:“臣及全军五千将士誓死不辜圣心厚望,不辱军人使命!”

“去吧!”朱厚熜感慨地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朕相信,大明军人一定不会让朕失望,不会让我大明的天下苍生失望!”

俞大猷衔命而去之后,朱厚熜转头对赤列都说:“朕知道你将这天大的消息告诉朕,不是为了讨得朕的赏赐,朕也就不说如何褒奖你的话了。但你这么做,已将亦不刺和他的党羽得罪到了死处。为了你和玉苏的安全起见,你们现在还不能走,就先待在我军大营之中,等朕打完了眼下这一仗,再替你周全谋划一条出路。”

见赤列都怔怔地看着自己,没有应声,朱厚熜以为他是责怪自己违背诺言,叹了口气,说:“玉苏当初被顺义王夫妇骗着嫁给朕,是为了换来汉蒙两族和平和翁吉亦惕部全体部民的安定生活。你刚才也说过,如果让她知道她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却还是未能使亦不刺醒悟,也没有为翁吉亦惕部换来和平,她一定会非常伤心,需要你的安慰……”

其实,朱厚熜并不知道,此刻赤列都的心中已是纷乱如麻。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