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内阁资政(2 / 2)

与北京的宫城一样,被称为“东阁”的值房是内阁大臣们日常办公的处所,环境十分清幽肃穆。从西边的那道门进去,过了一座小牌坊,上首是一排五间朝南的宽敞平房。牌位下面,分左右排列着内阁阁员们集体议事用的座椅和几案。堂屋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套间,由每位阁臣各居一间,用以处理公务。这里的值房之所以比北京那边的东阁少了两间,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当初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四辅官”,顾名思义,只有四人。其后废除“四辅官”,改设殿阁大学士若干人,正是内阁的前身,却没有定员。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内阁制度,首次便遴选了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黄淮等七位年轻有才干的官员进入内阁,以备顾问,自此便有了数目上限,可少而房空,却不能违背祖宗成例,多到无法分配值房的地步。这是闲话,略表即止。

由于留都不设内阁,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门虽设而常关”,直到前内阁首辅夏言复出,就任新设立的内阁资政一职并被派驻江南,这里才算是派上了用场。同时,正房东西两侧的诰敕房和制敕房,也因为平日里多了几位负责缮写文书或跟随夏言承差办事的内阁中书舍人在这里办公,略微有了一点生气。

刚走过东阁的那座牌坊,就听到正房门里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刘清渠知道夏言正在阁里,自己没有白白地在这样的毒日头低下跑一趟,心里稍微舒坦了一点。依他的品秩,以及与夏言非同一般的私交,原是不必待书办通报之后才能进入的。但是,满头大汗淋漓地去见阁臣,总是失礼的举动,他便犹豫着停住了脚步。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内阁中书舍人从西边的制敕房走了出来,见到应天巡抚大人站在门外,慌忙施了一礼,问道:“刘大人可是要见阁老?”

“嗯。”刘清渠随口问道:“夏阁老在阁里?”

那位中书舍人应道:“回大人的话,刚刚工科王给谏来阁里回事,夏阁老又让人叫来了雷公公,此刻正在议事。”

刘清渠知道,那位中书舍人所说的“工科王给谏”,是南京工科给事中王瑶;“雷公公”则是南京镇守太监雷鸣,这段时间,上上下下都忙着恭迎圣驾,负责皇宫修缮工程的南京镇守太监和工科给事中一起到内阁议事,实在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刘清渠却从听他的话语之中带着一丝担忧,更多的则是莫名的兴奋,也来了兴趣,问道:“怎么?他们是来找夏阁老打擂台的?”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