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无言的悲伤㈡(2 / 2)

他一定会来

来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在死的时候他喃喃地说

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人群有人在啜泣,有人面无表情,有人失神地越过白桦林眺望着七星河。那七星河是个冰封的世界,春的欢腾、夏天的奔放、秋的恬静都已经不见,像个老人静静地卧在苍茫的原野,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李思明仍然沉浸在悲伤中,连长安排他回到农工一排,他却主动要求去养猪场,去顶替宁卫东的工作。

养猪场现在除了哑巴之外,还有曾智,他是全连家庭成份最高的一位。

“卫东的遗物都在这里了!”曾智还没有从悲伤中恢复过来,他和宁卫东同病相怜,最了解宁卫东的恐怕只有他了。炕的一角摆放着一个小小的木质箱子,李思明打开箱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

“这些书都是卫东的宝贝,平时谁也不准翻。”曾智苦笑道,希望用笑声驱散心中的悲伤,不过他失败了。

“现在想起来,那几天他就表现得很反常。看上去似很高兴,每天跟我聊他小时候的事情。出事的那天晚上,在炕上他还一直跟我聊将来的理想,他想上大学,做中国的爱因斯坦。我睡觉前,他一直在纸上写着什么,现在才知道他在写遗书。我真混啊!”曾智哽咽地说道。

箱子里有一个黑色的日记本,宁卫东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扉页写着: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李思明一页一页地翻开,一个普通知识青年灵魂深处理想、悔恨、痛苦一一摆放在他的面前:

“1972年9月20日,晴。今天我终于拿到上山下乡批准书。爸妈和我都很高兴,这是我和爸妈划清政治界线得到的。在广阔的天地里,我将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努力加强思想改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1972年10月7日,晴。明天,我就要出发去北疆了。我很舍不得离开爸妈,他们现在在政治上需要改造,在工厂里劳动,工资仅能糊口,爸爸身体不太好,我很不放心……”

“1973年5月20日,晴。今天我又被批斗了,我好恨啊。为什么我出身在反动知识分子家庭,而不是先进的工人阶级家庭。批斗时,沉重的链轨板勒得我脖子快断了。真佩服李思明,始终面对微笑,还好心地将我的挂在他自己的脖子上……”

“1973年10月9日,阴。今天我接到了两个不好的消息。一个是文化考试成绩作废,上大学还要看出身,看档案。想想前段时间的努力,真是不值啊。这我还可接受,可是关于我父母的噩耗传来,我的心快要碎了,一个人跑到树林里痛哭了一场……”

“1973年11月9日,雪。我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如今我成了孤儿了,爸妈的音容相貌时不时在梦中浮现,我真的很想念他们。我攒了一年的工资和粮票如今换不来我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