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彰德城下(1 / 2)

 第二十七章彰德城下

其实,金生玉将各部分开行军,他们遇见的敌军数量与自己的兵力差不多,双方都么有数量优势。唯一的问题是,盛庸在这一片战场之上,其实已经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熟悉地形,分别阻击敌人的时候,才能比北军更先到位。

当然了,盛庸所部也是南军精锐,火器最多的部队,双方打起来,很难说谁胜谁负了。

将大战,拆分成一系列的小战。这对盛庸来说。也是很冒险的。

不过,盛庸也做好了准备。

这个准备不是其他的。就是撤退准备。

每派出一支军队,首席规划好的是撤退路线。而盛庸本部人马万余在后方建造了大营,一旦一路崩溃,其他各路都会按照之前的规定向盛庸所部撤退。

如果北军在追击的时候,还能做到齐头并进,前后不脱节,左右相互呼应,那盛庸无话可说,他转身就撤进彰德府中,借助彰德府的城墙,打一场攻防战。

虽然说,盛庸没有死守彰德府的意思,彰德府的城墙在北军的重炮面前,也不会有什么作用的。

但是守一守,拖延时间还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说,北军在追击的时候,有一部追得太厉害,与后方脱节,那么盛庸就要试试自己的牙口,能不能吞得下来了。

只是盛庸并不期望这样的局面。无他,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意味着前方有重大损失了。

即便他吃掉追击的一部,也不过是扳回局面,算不得胜利。

不过,事情按照盛庸想法进行,金生玉撤军了。

这一点,盛庸麾下的很多人都不理解。金生玉也算是一个员猛将,怎么遇见这样的事情,不大反而撤退了。

盛庸笑着解释道:“勇与怯是相对的。人们对有把握的事情,都会很勇敢,但是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都会变得很谨慎。而金生玉固然是一员勇将,但是勇将与勇将也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蒙古人?”

一时间,左右都不明白盛庸的意思。

明军之中有很多蒙古将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吗?

盛庸说道:“蒙古人作战勇猛,特别是在战阵之上,更是所向无前,但是这种指挥数个方面的战事,却不是蒙古人所擅长的,我本来还以为这位金将军,是蒙古人的异类,而今看上,他并没有脱去鞑将本色。”

盛庸这样说,并不是贬低蒙古人。

而是一个事实。

自从战事进入火器时代了,军队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是比勇猛更重要的事情,让金生玉指挥一个战场,主持一场会战,金生玉或许合格。甚至表现出色。但是这种军队分布在几十里的范围之内,分别交战。彼此之间甚至连炮声都听不到的战事。

委实难为很多将领了。

特别是一些蒙古将领。

蒙古将领的功绩很多都是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厮杀得来的。但是而今战事已经不需要他们这样做了,而是要求将领做在指挥部,看着地图,听得报告,确定对方意图,决定向什么地方投入多少兵力。

这样的战事,的确是金生玉不合适做的。

可以说,北军已经有了十二个军,六十万成建制的新式军队,奈何还没有十二个完全合格的军长。很多将领还都是沉浸在之前战事原则上。或者说,根本是被自己的功绩抬到了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了。

这一点,盛庸就胜过了金生玉。

放在北军之中,盛庸的才华胜任一个军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让他来指挥第三军,打得绝对比金生玉好。奈何盛庸麾下的将士虽然也算精锐,但是在各方面比起北军成体系的训练,还是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