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公瑾当年(1 / 2)

斗破三国 万里长歌 3906 字 2019-09-26

 周瑜在东吴到底是什么地位,如今也成了很多人的谈资,原因可能是周瑜一生可见记载的官职只到了偏将军。那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周瑜是否真的因为三国演义才名传于世,还是确实真为东吴一朝大员呢?周瑜到底做过些什么,为什么之领到偏将军的官职,却被孙权推崇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的人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再次详读了一遍三国志与周瑜相关的一些传记,由此看出了一点答案:

1)周瑜的出身如何?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虽然周瑜不是四代三公的贵族,但祖上2代位居三公,掌管汉朝的军事,可谓名门望族。

2)周瑜真的才貌双全吗?

是的。“瑜长壮有姿貌。”“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形象出众,身材高大的周瑜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如果放到今天,也是偶像派+实力派的音乐人,必然拥有众多拥趸,组建自己的歌友会,然后办上一系列的巡回演出。

3)周瑜的人脉如何?

“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首先周瑜和孙策是关系极好的哥们,而孙权的母亲又让孙权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对待周瑜,其次孙权对待宾客的礼仪比较简单,唯独周瑜除外。周瑜自己也很大度,性格也很好,很得人心,唯独和程普的关系不大好,但在江表传中提到一节,就是后来周瑜屡次谦让程普,不与之计较,从而让程普非常敬服,最终程普评价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于是“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由此可见,周瑜不仅不象意义里说的那样小肚鸡肠,相反,为人谦逊大度,颇有国士之风。

4)周瑜在东吴的权利与身份如何?

这个可能是大家争论的关键了。其实也很简单,几个地方的细节描述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建安三年,这时候的孙策是什么职位呢?“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事实上此时的孙策也只是一个杂号将军,能封周瑜这样一个职位已经不容易了,所以后面裴松之引的江表传里提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可见孙策对于周瑜的重视性。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中护军是什么位置呢?护,督统之意。秦有护军都尉。刘邦任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另有护军将军。始设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时。韩安国以护军将军,护诸将军,既为领兵长官,又有监督诸将之权。可见,当时以孙策的官衔要封周瑜为护军将军是不能的,所以封的是中护军,但权利一样是统领兵权,都统诸军。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孙策死后,周瑜以护军的身份同张昭共掌东吴的所有事宜。而同期的程普——当年孙坚手下的老将,东吴元老级的人物,也只是“与张昭等共辅孙权”,而不能达到“共掌众事”的程度。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以外姓都统孙瑜(孙氏本家),虽不能说官职高低,但权利以及孙氏对其的信任可谓不一般。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估计这个就是演义里周瑜水军大都督的原型。实际上看程普传,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周瑜与程普同级“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重头戏来了,孙权只封了周瑜一个偏将军,这个是很多认为周瑜不过如此的人的一个口实——“周瑜既然这么厉害,孙权怎么之封了他一个量产的偏将军呢?”——不好意思,谈到这个问题,就要说说孙权和刘备在封将这个问题上的不同了。当时孙权自己也是个杂号将军——“讨虏将军”,而刘备是“左将军”。孙权对手下人的封赏权是有限的,而且孙权历来在这个问题上谨慎,不象刘备可以封一堆类似牙门将军,军师将军,翊军将军等等的杂号出来。看看赤壁之战后东吴主要将领的封赏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程普拜裨将军,黄盖拜武锋中郎将,韩当是直到与吕蒙袭击南郡后才迁的偏将军,吕范拜拜裨将军。似乎当时还就周瑜这个偏将军官职最高,孙策死后周瑜,程普,吕范是统领东吴兵权的几个重要人物,周瑜前期在军中的位置与程普持平——“左右督”,但赤壁后一个是偏将军,另两个是裨将军,应该可以看出周瑜此时的身份地位了吧。

5)周瑜为东吴出过多少力?

有些人说周瑜除了赤壁有点运气以外,就是被曹仁那点兵耗了许久,所以没什么功劳,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同孙策合流,攻下横江,当利;

“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还是作为孙策的一部,攻下秣陵,击破笮融、薛礼,攻陷湖孰、江乘,进入曲阿,赶跑了刘繇;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协同孙策攻占皖;

“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以孙策一部,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平定豫章、庐陵。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都统孙瑜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