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先疯狂(2 / 2)

明风万里 石头比较多 4758 字 2019-09-26

“该死,这些胆小鬼,怎么还不出来?”李攀在心中不停地狂喊着,“出来啊,你们这些胆小鬼……”

可是,李攀失望了。那些和他商议好,要一起直谏的大臣,见他不管不顾的捅出这么大一个篓子,都吓坏了,又怎么会主动出来找不自在……

朱由校高高的坐在御座上,冷漠的看着李攀跪伏在地上瑟瑟抖。见李攀脸色逐渐变得苍白,可仍没有一个人出来声援他,心中不由的松了口气。

“刘爱卿,”朱由校点了刘一燝的名,“你来教教他吧,也好让他知道什么是治国。”

见皇上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却把李攀的忤逆之举轻轻带过,刘一燝心中悄悄的松了口气,却迅考虑起如何给李攀解脱罪名来。不管怎么说,老友李三才的这个长房长孙,不能在自己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毁了。

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着,刘一燝却不敢怠慢,上前半步给朱由校行了个礼,便侧着身子给李攀讲解起来。

“陛下是圣明之君,得知朝廷用度困难,便把内承运库交予户部掌管,并授予户部专理财政之权。事实证明,户部专理财政之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为良策。”刘一燝清冷的嗓音在朝会上空回荡,讲述着自己,乃至东林党对皇帝一些国策的评价。

“然,户部专理财政后,户部尚书权势过大,有违太祖皇帝设官之意,这才有了分拆户部之举。”

“至于设军校,建新军,此为整理军备,加强国防之必需。”

“在辽东推行粮食配给制,是为了保证边地稳定,而在陕西推行,则是为了赈灾,具为皇上加恩黎民之举。”刘一燝沉着脸,把李攀所弹劾之事一一批驳,为皇帝正名。“至于户部、内廷分别入股辽东、陕西粮行,是为了给民表率,保证粮行顺利招商……”

李攀跪伏在地上,听得是胆战心惊。他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不跟爷爷商量,不向刘一燝等长辈请教,竟然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朱由校坐在高处,一一的端详着大臣脸色,却现自己目光所及之处,那些原本跃跃试试的表情不见了。却都换上一副尴尬、害怕等矛盾交织的神情。

“他们这是怎么呢?”朱由校有点郁闷,再一细想,便猜了个**不离十,“估计是李攀这个公子哥大厥词,把这些人吓住了。不过,”朱由校眼珠一转,“可以利用。”

“关于军校和新军,朕再说两句。”在刘一燝讲完后,朱由校皱皱眉头,觉得刘一燝对军事讲得不清,便接过刘一燝的话头,说道:“朕一直以为,要文官治军。兵部尚书一定要文官出任,这是个铁律。”

“哄”,朱由校一言方出,整个会场便乱了起来,急的纠察御史连忙高呼‘肃静’,‘肃静’。

朱由校却并不着急,等大臣们闹够了,静下来了,才徐徐讲道:“可是,传统的文官治军,往往会造成军队战力下降。这是为何呢?是因为忽视了对将领的培养,而军校,便是因此而产生。”

朱由校稍微讲解了两句,便转向李攀,吩咐道:“李攀,你可都听明白了?”

李攀本是富贵子弟,虽少年得意,却少了很多磨练,做事全凭年轻冲动。可如今,先是被同僚抛弃,孤零零的置身在众目睽睽之下。紧接着,又被刘一燝明确维护皇帝的态度所震慑,一根肠子早就悔青了。

可就在李攀后悔莫及的时候,却听见皇上问话,如不乘机讨饶,更待何时?

“罪臣明白了,”李攀抓住救命稻草,连忙泣道:“罪臣……”

“好了,明白就好。”见李攀还想乘机讨饶,朱由校连忙打住。

“诸位爱卿,李攀既然明白了,也知道错了。可他当初为什么要如此污蔑朕呢?”朱由校不再理会李攀,却大声对着大臣吩咐道:“朕百思不得其解啊。这样吧,诸卿帮朕好好想想,每个人写份奏章,京城内七品以上的都要写,要好好地帮朕思考一下,为朕解惑。退朝。”

朱由校起身边走,生怕有人拦下自己。边走,心中还边想,‘李攀,等大家都写好了,我再帮你扬扬名,全给你登报纸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