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0章 蓝水之梦(1 / 2)

 徐茂公七人不愧是能人,一个个不但在智谋上超人一等,就是在内政方面,也是极其的擅长。》,他们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把李翊提出来的几个大方向上的方略,变成了有血有肉、切实可行的具体条文,这些条文是如此之多,哪怕使用了由蔡邕主持、最近才造出来的新式纸张书写,字体还是蝇头小楷,也足足有成年人巴掌宽那么厚的一本,以及徐茂公滔滔不绝的解释说明,外加各种请示。

“屯田、安民,一体而同,也是整个新政的基础,均田、薄赋固然是善政,却不能操之过切,意图一蹴而就,以绩之见,恢复兵制和养士之事,也需得着落在这上面……屯田、尚武之事,亦是同理……”

李翊提出的尚武理念,其实是以后世的民兵制度为蓝本的。作为共和人,对于共和国的兵役制度,自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然而,徐茂公等人却不知道这些,但他们都是博学之士,很快就从前朝找到了依据。原来,在秦朝和西汉时代就有类似的制度。

在先秦和西汉的初期,由于人口有限,可是战事又非常频繁,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秦代至西汉前期的兵役制度以郡县普遍征兵制为主。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下的户籍什伍制度,国家直接控制了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按伍、什、里、乡、县逐级管理。籍隶于什伍的编户齐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汉循秦制,略有损益。

按照这个兵役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成年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每年由各郡国按年龄征集起来服兵役,郡国的尉官负责征集与训练,谓之“都试之制”。这样征集起来的士兵,在郡国就是郡兵,负责境内治安。

此外。还有轮流宿卫京师和屯戎边境的义务,二者合计,一般人各二年,定期替代。当他们宿卫京师时,就是中央军;当他们戎守边境的时候,就是边防军。

除了天子身边常备的御林军之外,当时全国的部队在训练和装备上,都没有太大不同,只有实战经验会有所差距。

这些士兵都不是职业的,结束兵役之后。就是普通的百姓,所以,秦、西汉时期,民间的尚武之风极浓,在边境地带,随便组织起一群百姓,就能以之成军,抵御外寇。

到武帝以后,对外战争频仍。征兵的主要对象――个体小农纷纷破产,户籍制度也受到破坏,兵源不足,征兵制逐渐衰落。

从东汉开始。由于国力不复从前,兵制也随之崩坏,都试之制取消,郡兵改以招募方式和从刑徒选拔来替代。民间尚武之风犹存,但军队的战斗力却大为下降。

时值乱世,李翊提出恢复秦汉兵制。对徐茂公、贾诩这样心怀大志,致力于寻找雄主,并辅助之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剂,他们自然要尽心竭力将政略加以完善。

“不应该一开始就均田薄赋,在幽州有着上百万的流民和贼众,他们虽然多属无辜,被挟裹而来,但终究不能将其视为与普通百姓一般,须得加以分化,绩以为,屯田之处,可将田赋设为六成……”

“六成?”李翊微微一怔。

“依照主公的初衷,新选拔出来的官吏,从县令到亭长,都由将军府和州牧府直辖,这样一来,就省去了中间环节,屯田的百姓,除了上缴州牧府的税赋之外,不用再缴纳任何支出,税负看起来很重,实际上比从前还要轻上不少呢。”

徐茂公他们这种谋士型人才,跟郑玄、蔡邕等名士最大的不同,不是智商或者才华,而是对实务和熟悉程度。换成那些名士,听了李翊的新政方略,八成也是要拍手叫好的,却不可能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更别提说出田赋与百姓实际负担的区别了。

“原来是这样。”李翊点点头。

“幽州由乱及治,对刚刚变换身份的百姓来说,能有条活路就已经让他们心存感激了。当然,人心不足,待到两三年之后,或许民间会有怨言,但主公也可相应的设下逐年减免的章程。”

刚进来的时候,徐茂公尚且一脸疲惫,但说着说着,他脸上就泛起了红光,也不知是说得兴起,还是因为策略被全盘采纳而感到激动。

“强兵、养士之策也应该与屯田之策配合。如果服兵役者可减免税赋,主公还担心民间对从军不踊跃么?主公还可定下战功授田之策,以激励军中士卒,此外,主公既有意开启明智,使治下之民皆知书达理,同样也可在减免税赋上做文章……”

“主公既然想让幽州大学扬名天下,发挥影响力,那前期的宣传也不能少,如今各地的叛乱,除了西凉之外,基本上都被剿灭了,大汉朝也算是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期。而主公组建的李氏商会行商全国,可使他们在行商之时,顺带着宣传。”

“便依先生。”李翊长吁了口气,果然是术业有专攻啊。

有了徐茂公等一干谋士幕僚,内政这方面,自己就可以彻底省心,当个甩手掌柜了,只要说个大致的方略,自动就完善细节,这才是一方诸侯的待遇啊。

内政方面的麻烦事情解决了,自己终于可以将精力放在军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