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把酒言欢(2 / 2)

于是乎,斗篷男子将话题一转,悠悠地道。

“太祖传位于皇孙,可燕王却发动靖难夺取皇位,在下想问问,大人对此事,有何看法?”。

他确实想知道,当今朝野上下,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而他面前的这位忠君良臣,显然是个很好的例子。

周新见对方言及前尘往事,心中诧异道“都说修行者浪迹江湖,不管这天下谁人来坐。但此人为何也会如此在意皇统之事”。

只是,想归想。而对方的一席话,也是让他想起了年少时的自己。

于是乎,就见他有感而发的说道“靖难之时,本官少不更事,也曾经在心底痛斥过陛下。但无可奈何建文帝已自-焚身亡,可国不可一日无君。而纵观皇室之内,也唯有当今圣上,才能带领我朝上下,建立万世基业”。

心中此刻有感而发,就见他不等对方作答,便继续道“事实上,如今想来,单论个人资质,当今圣上也要远胜建文。汪兄弟既然知晓诸多朝中事,那就不妨听我一言。圣上尚为燕王之时,便随太祖皇帝出生入死,戎马半生。此后受封燕王,据北平之地,北抗蒙元,致使蒙古铁骑再未踏足中原半步。而本官并不认为,自幼便长于深宫之中的建文帝,能有此番作为”。

他顿了一顿之后,又接着道。

“在本官心中,陛下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而当今天下,四方宾服,万国来朝,幅员之辽阔,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已是盛世之际”。

若是汉唐乃是华夏强盛之时,恐怕如今的大明王朝,丝毫不弱于极盛之汉唐。

“而且,十年前成书的《永乐大典》虽说有搅乱江湖之嫌,但此书共计三亿七千余万字,花去了数千名书生,六年的光***括自先秦以来,所有典籍,无论是医药,天文,地质,佛学,道藏....但凡是这千年来的成书之册,全都收录于大典之中。所以,都说盛世修书,而这样一份大典,将会是后世之人,最为珍贵的宝物”。

他周新是个读书人。

他认为,圣上所行之功绩之中,这《永乐大典》,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大典规矩了江湖,还是这大典能让后世之人,继承往圣之绝学。

娓娓道来的耳音,已然斗篷男子的思绪,回到了过去那一段段,峥嵘的岁月。

他随郑和下过西洋,知道万国来朝之事,并非虚言,也知道即便是秦皇汉武,亦或是唐宗宋祖,都不曾有过此等壮举。

他去过远东之地朝鲜,去过极西沙地吐蕃,去过至南森林里的安南,也去过漠北的草原。

他也知道大明王朝如今的疆域,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十里。

他更是知道,如今的王朝子民,安居乐业,不受战火纷扰,生活已是充满了美好。

然而,看着这般盛世之景,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着质朴且会心的笑容,他的心中,却很不是滋味。

他并不是见不得百姓好,想要这天下大乱。

他只是不知道,已达西天的那八百七十人,在看到眼下的盛世之后,是否会觉得十族受诛,已成笑话。

因为至少在他的心目中,当年爷爷以身殉国,连累族人受诛之事,已经渐渐地变得没有意义。

最主要的是,他很清楚,方家所殉之君主,绝非圣君。

而每每想起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竟是为了这样一个人而死,他的心,都会生出莫名的痛意。

族人的死去,已经失去了意义,那他的报仇之念,也无意义可言。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让他放弃了报仇,甚至,连对活下去的希望,也一并放弃了。

只不过,虽然仇恨的火种已然在他心中熄灭,但他却知道,深山荒郊里的那个男人,并没有放下执念。

他很清楚,人间这般太平的日子,或许将会被人打破。

他知道风雨欲来的日子,已经很近,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