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辩论(1 / 2)

 李向说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子路》中。说有个叫樊迟的人去请教孔子如何种地。孔子说这方面不如老农。又请教他如何种菜。孔子又说他不如菜农。樊迟走了后。孔子就说樊迟是个小人。

孔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觉得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來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这正是李向想要问王通的。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王通对于论语当然是倒背如流。更是钻研了一辈子。李向一说出來。他便说道:“这正是孔圣人所说。”他刚才自己都沒有想到这一点。现在李向居然说了出來。恰好是正和了他的一时。

“都尉。连孔圣人都说‘'小人哉!樊须也!’。可见他也是对学习这些东西是不赞成的。”王通笑眯眯的捋着胡须看着李向。

曲先生缓过來了。一下子又站了出來道:“不会种庄稼。你们吃什么。”

李向鼓掌道:“说的好。”转头看向王通道:“老先生。刚才曲先生说的真是在下的意思。孔圣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他觉得只要学好了诗书礼乐。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就不会再有百姓受苦。人们的生活也就会好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李向的眼光从三人脸上一一略过道:“几百年间。不论那个朝代。老百姓们要是不懂得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的话。我们估计早就饿死了。哪里还会在这里高谈阔论。试问学会种地真的沒有用吗。”

“你这是曲解圣人的意思。”王通身后的先生站了起來。脸红脖子粗的斥道:“孔圣人说的是士人不应该去学习这些东西。他们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就是为了报效朝廷的。怎么会和贱民混为一谈。”

李向本來笑眯眯的说着话。但一听到贱民时。面色凛然一变。眼神猛地盯着他看了半天。弄的先生张张嘴。后面的话生生沒有说出來。

李向冷哼一声道:“好个贱民。我请问先生。谁是贱民。难道先生的先祖生下來就是高官。就是士吗。”见这人有些紧张。他也不再去看他。直接对王通道:“朝堂上那些官老爷们有多少是继承了父祖的官位。到了今天的地位。他们的先祖又是如何当上官员的。难道他们不用吃饭。不用种地吗。”

王通几人见李向有些生气。心中也开始担心起來。本來说好是辩论的。可谁知道一句贱民就叫李向动怒(www.ibxx.com)了。王通咳嗽一声想要说话。李向直接制止了他。继续道:“孔圣人能说出那样的话。那是因为他在的那个年代。还沒有达到像现在这样的认知。几百年过去了。朝廷再更迭。百姓们的想法也随着再变化。早就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刚才说道士。我想问一下几位先生。士农工商难道真的就除了士以外。其他人就沒有作用了吗。”李向瞪着刚才说话的那位。那位直接坐下。再不敢说话了。

王通接着道:“士农工商。自古已然。士是來管理国家的。当然要地位超然。不然下面的百姓怎么能听他们的话。国家早就乱了。”

“那我倒要问问王先生。你说现在也是士在管理国家。为什么会弄的民怨沸腾。到处都是造反的人呢。”李向冷笑着反问。

“这是朝廷沒有听取士的意见。让百姓受苦了。只要陛下能够重视士的建议。实施仁政。天下一定会太平的。”王通自己说着有些伤感。

李向这才稍稍消了些气。他估计王通要说是百姓们的问題。可人家也说了这是国家的问題。沒有将这些责任推给百姓们。倒是叫李向对他的看法又有了些变化。只是王通避重就轻的将责任又给了皇帝。让李向心里有些发笑。这些老夫子们还真有胆量。敢拿皇帝说事儿。

李向不做评价又道:“就像先生说的。既然士是來管理国家的。那么农工商又是干什么的。”

王通要说话。李向接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沒有他们的辛苦。朝廷也还是散沙一盘的。先生认为如何。”

另一个老头子站了起來。先是给李向施了一礼。偷眼看了一下李向的表情。见他现在沒有多么生气了。这才道:“都尉说的这话虽是对的。但前提是要有士的管理啊。沒有管理。他们照样是不行的。”

曲先生再次站起身辩道:“照先生这样说。那远古洪荒年代。三皇五帝也沒有像现在这样的士來管理。为什么从那时起就有了农工商呢。”

李向对曲先生还真是越看越喜欢。这个人真有意思。每次都是在关键时候站出來发声。叫三个老学究如鲠在喉的不舒服。他对曲先生笑笑。又转头看看说话的那个老头子。

老头子一下子被噎住了。有些木讷。王通想要张嘴。但一时间又找不到好的证据來反驳。最后只好闭了嘴在那里生气。

李向这才道:“曲先生说的好。稳富活正是农工商对国家。对朝廷的作用。”

他走到窗前。用手指指外边的青山绿水。不无感慨的说道:“这是多么好的一片江山啊。我们的先祖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为我们这些后代儿孙留下了这片富饶的土地。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将他们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