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2 / 2)

“老刘啊,这墓了不得啊,怕不是得是先秦时期的。”

“谁说不是呢,老张头,按地域来看,这块当年应该属于徐国吧?这是徐国贵族的墓葬,还是说这里出过哪位诸侯王?”

“这个可不好说啊,得发掘出来看看有什么文字记载或者文物才能比对分析啊。”被称作“老张头”的文物局老工作人员说道,“不过现在看起来墓室还算完整,盗洞也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似乎没有保护性挖掘和抢救性发掘的必要吧?”

“是啊。”“老刘”也叹了口气,他其实心里一直痒痒,想要发掘出来揭秘。

毕竟对于华夏来说,先秦时期尤其是夏商西周很大一段历史都是众说纷纭,甚至有着不少空白。

这一切也是因为史料和文物的缺乏,缺少实质性的认定材料。

尽管“老刘”再心痒难耐,可惜规定终究是规定。

国家毕竟也是出于为后世子孙留点东西的考虑,像这种古墓,一般都是能不发掘就不发掘。

“两位省长不是下来了吗?他们总不至于是来观光的吧?咱们双溪县可是实实在在的国家重点贫困县,总不能白来一趟吧?”“老张头”忽然眼睛一转说道。

都是体制里混了大半辈子的人了,“老张头”的言外之意“老刘头”如何能不知,他眼睛一亮,问道,“你是说?”

“对啊,都说要致富先修路。不管怎么说,两位省长跑这么一趟,这条路总该修了吧?之前大巴车上颠簸的时候两位省长的脸黑的老刘你应该也能看的到。”“老张头”点点头肯定道。

“嗯,这么说如果要修路的话,那这墓葬本就在路边不远,如果修路势必会影响到墓地……这样就符合抢救性发掘的条件了。”“老刘”说道此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

“只是看着墓葬条件应该等级不会太低,我们是不是到时得向上报告申请一些专家前来支援啊?”“老张头”又皱着眉头说道。

“你是说考古界的那些泰斗吗?”“老刘”问道。

“是啊,说不定我还能见到北大的李伯谦教授呢?”“老张头”一脸憧憬道。

“你这黄土都埋大半截了,居然还搞个人崇拜呢?”“老刘”好不容易找到个由头,立即大肆嘲笑自己这个相处了大半辈子的老友。

“你懂个屁,这叫对学术的执着,对前辈的尊重。”“老张头”没好气道。

“行了,你也别忙着执着尊重,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要修路的基础上不是?而且还是李洲坳边上这条路。”“老刘”指着山下不远处那条崎岖蜿蜒的水泥路。

“也是,要不,去问问?”“老张头”转过头征求老友的意见。

“问问也好。”“老刘”点点头,“至少心里踏实。”

“小饶——”得到老友的首肯,“老张头”喊来手底下正忙着记录数据的年轻工作人员,“来,跑个腿,去给两位省长汇报一下,就说……”

“啧,还是你会照顾年轻人啊。”“老刘”看出了“老张头”的心思,摇摇头笑道。

“那是,咱们黄土都埋半截了,还在意那么点级别作甚?”“老张头”同样笑了,“小饶不一样,不仅人聪明,性子又踏实,而且还年轻。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

……

“旧英啊,这次去李家村,你怎么看?”在返程的大巴上,省长王知又偏过头问坐在他身边的常务副省长胡旧英。

他们在李家村足足呆了一天一夜,这才在第二天午饭后乘坐大巴离开了这个注定不会再平凡的平凡小山村。

“双溪县李家村的问题其实很典型,交通不便,营商环境不好,但有着不错的发展契机。”胡旧英仔细想了想,侧过身子回答道,“实际上只要政府出资修好了路,然后给一些优惠政策,凭借着他们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实现经济腾飞摘掉贫困县贫困村的帽子不是难事。”

“是啊,而且李家村如果做起来了,就是在省里树立了一个好标杆好榜样,为之后其他地方的扶贫工作创造了一个不错的开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王知又点了点头,拍了拍胡旧英的肩膀,“这之后的担子就要压在旧英你身上了呀,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还望君砥砺前行。”<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