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换粮(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5146 字 2019-09-28

公子嘉想不出太子想说什么,只得慎重答道:“都是遭灾,麦子纵然用的少些,可也算不得富裕。”

太子丹听了,不由闪出一丝失望之色,道:“既是如此,那可难办的很,我原本想着,或许可挤出些粟谷和贵国调剂一下,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太子丹轻轻一句话,公子嘉听在耳中,却是颇为惊喜,能用麦子唤来粟谷,那自然是好,毕竟这麦子乃是下等之物,朝中用的更多的可是粟谷呀。

不过,他也知道,谷贵麦贱,真换了粮,只怕赵国粮食总数还少了些。但只要朝中、军中粮食不缺,庶民稍微苦些,少吃点粮食,那倒是不妨的。

公子嘉忙道:“太子当真高义!如此盛情,我赵国上下岂有不领之理!敢问太子可帮换多少粟谷?又该如何换法?”

太子丹知道,这过去是十石粟谷可换麦子十三到四石之间,如今燕国,他所推广的石磨磨面已经渐渐铺开,很多种吃法都从他的宫中,在武阳夫人李瑛的推动下,渐渐流传开来,白面在燕国的中上层,已经开始被逐步接受。燕国如今两者互换,差不多就是十石粟谷换十一石麦子的比例。

所以,太子丹提了一个价格:十石粟谷换十二石麦子。当然,如果公子嘉要是讨价还价的话,再让一点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千里不贩粮。这是古有明训的。

因为粮食这东西太重,返运粮食,途中的消耗太大,往远处贩运粮食,大都是赔钱的买卖。除非有极为便利和省事的办法。否则就算是看着比起往年便宜的多,只怕赵国也未必肯。

没想到,公子嘉满开口答应,并要求至少燕国要准备二十万石粟谷。

二十万石?那赵国岂不是要运二十四万石麦子过来,还要再运二十万石粟谷回去?这车马消耗下来,赵国那岂不是大赔?

毕竟是盟国,而且太子对于公子嘉印象很是不错,大战之时就有心拉拢,将来也算在赵国权贵宗室当中有个照应。见公子嘉会答应的如此爽快,真怕公子嘉一时思虑不周,办的砸了,不但自己没赚着,还把一位将来给用的着的人给坑了,那可就不上算了。

太子丹蜿蜒告诉公子嘉,二十万石粟谷,燕国就是再难,既然答应了,那一定不会误事,只是这粮食沉重,只怕赵国运输不易,万一损耗过多,岂不是得不偿失?

太子丹如此体贴,公子嘉真是感动的很,忙对太子丹道:“这粮食沉重,真要是车马输运,莫说是十二换十,就是太子给到十换十,嘉也是不肯做的。无他,消耗太重,只怕不下十之一二。”

“不过,我国可放船从漳水下河,然后再沿易水而上,虽有一程逆水,但有风帆之力,也还不费什么人力。”

“将来原船自易水下行入河,按原路返回即可!”

水运?水运!太子丹拍拍脑门,可不是,咋把这招忘了,水运的消耗,那可就小的多啦。

如今天气尚寒,但只要再过十来日,就会日渐向暖,河水就会化冻,武阳城中就有运粮河,和两易水相同,水运当然便利的很。

两人都是欢喜,忙定了约期,这才尽欢而散。次日公子嘉就急急忙忙上了路返回邯郸。

不到一个月,赵国粮船陆续进来,装货卸货,直忙了足足有半月,才将粮食发清。

不过,燕丹真正换出去的,足足多了四万石粟谷。不是太子大方,是这换粮船中,有些押运的官员吏佐,不但给自己,还给春平君、郭开等权贵大将的,夹带了不少的私货,央求太子给予关照。

看着这些人写来的书信,满是热络之语,姬丹面上是一副为难至极的样子,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一比十二,大赚之事,居然还有人给你求人情,这买卖可真是做的一等一的好呀!

不过,公子嘉并没有再带队过来,只是给了太子丹一封私信,道是父王病重,自己要尽孝于榻前,不能远离,只是给太子和两位夫人及公孙元备了些礼物。

李瑛和赢玉收了金玉之物,把玩一会,也就算了,两位乃是各有封邑的太子夫人,目下可不缺金玉之类玩物。只是两人对于太子生意做到如此地步,既赚粮食,还赚人情,真是既佩服又觉得不可思议。

武阳夫人李瑛,丝毫没觉得太子这边办的有什么不合适,毕竟这个换法,按照诸侯之间比例,燕国还是很优惠了。只是叹息国中亲贵,真是不知国家艰难,在大灾之年,还要以多换少,以次换好!真不知道赵王是怎么想的!

不过,赵王偃怎么想的是没法知道了,因为赵王偃死了!

不求票,不求收藏,大家该给也别忘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