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战略之争(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5354 字 2019-09-28

“秦军之强,数十年间,胜多败少,全力争之,尚胜负在两可之间,何况其心不齐也?”

“争之不胜,则我燕大损必也!”

“况东郡、三川,多是韩魏故地,燕如欲连韩魏,必许之恢复故土,则诸侯侥幸而胜,东郡三川又岂能尽归燕之所有?”

“诸侯之君,多有短视之辈,稍有战胜,即有内争之心,况秦人狡诈,多挑拨诸侯,诸侯大臣,多有亲秦者,合纵恐难以持久,我燕实力尚虚,丹以为贸然与秦争雄,恐制秦不成,反为秦所害。非上策也!”

韩非细想太子丹所说,亦有道理,想及韩国势危,未免神伤,太子丹善言安慰,道是自己虽然欲征战北方,终不能坐视秦灭了诸侯,总要对秦有所牵制,还望韩非多思万全之策,才算劝走了韩非。

韩非刚走,尉缭和范增两人又来,直言太子南稳北战之策不妥。

韩非心存故国,虽然也是要为太子丹处理,所思所想未免受了局限,不赞成自己之策也就罢了,这两位乃是楚、魏民间之贤,对于魏、楚两国,并无多深的感情,看事筹策,乃是全心全意为燕国打算,连他们两位都说不妥,太子丹可要好好听听。

范增问太子丹道:“敢问太子,此策为谁所献?”

太子丹道:“国相问此为何?实非他人所献,乃丹自思。”

范增直言不讳,道:“太子,此策太缓,实误太子争天下之计。”

尉缭坐在下,拱手道:“太子欲稳住南边,恐不能行也!”

“臣等随太子入质于秦,深知秦王政之为人。”

“秦王政幼年陷于邯郸,多经苦难,秉性坚韧,绝非肯轻易服输之辈,况秦军之强,素来敢战,虽有挫败,从不肯轻屈于诸侯。”

“秦王政自亲政以来,两败于赵,以秦王政之性,岂能忍之?秦国将相,如昌平君、王翦、杨端和等辈,皆为高明之士,岂有不知赵虽胜然元气大伤之理?”

“秦如弃赵不攻,既给赵休养之机,又示弱于诸侯?臣以为秦必不出此下策!”

“燕赵为盟,秦如攻赵,燕必出兵救之,则太子南稳之策,岂有实行之机乎?”

“况用兵之策,主动在我为上,被动在我为下,既然与秦必有此战,何必坐等秦之攻也?”

“试论三国之力,秦虽败,伤河东、太原、上党之力,其根本未失,然其必守荆宛和中原之地,能与我争锋者,不过二十万众。”“赵虽胜,丁壮伤亡二十万,然大将军李牧所统,尚有精兵五六万,尽召国内丁壮,足可有二十万之军。我燕北取匈奴东胡,虽草原之兵未必可大用于中原,然北方既平,单是五郡原来御胡之兵,亦有十余万众可用于南,武阳、蓟城等地,亦可得二十万众。”

“燕赵之力相加,胜于秦可用之兵。既如此,我燕当趁机南下,谋取太原河东上党之地!”

“上党乃中原之脊,河东、太原两郡,皆为富饶之土,当初三晋赖此而立国,我燕如能取之,则秦之关中,实在我兵锋之下。”

“如得上党,我据形胜之地,则秦之河内,三川,岂足守也?”

“我军所收秦之降卒,多三郡之人,如我取了三郡之地,不但大增土地丁口,还可征降军家眷北上辽西、辽东,稳固北方根基。”

“纵不能全得三郡之地,但能取了太原,南面和秦相距于河东,我燕足可凭险而守,并无后患。”

“况秦欺凌诸侯,韩魏苦于无援,只能困守一郡之地,如我燕赵大战于太原河东,外连诸侯,韩魏楚三国,岂有不取东郡、三川之理?”

“秦两面受敌,不败而和?”

“况我与赵同战于秦,秦国战败,赵即便得些城池土地,当丁壮耗损,农耕大误,只怕也是更弱,日后需能赖我燕护之,如此大河之北,尽可为太子之用,太子提兵,南邻中原,西出关中,则天下诸侯,岂有不望风而附之理?”

“太子计不出此,偏要北战于蛮荒之地,所得不众,偏诸侯日削,秦国日强,我燕之地苦寒,秦之地富饶,太子欲与秦争天下,又岂可得也?”

百度搜索的小说/

斩秦。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