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尔反尔?(1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5099 字 2019-09-28

 嬴政心中存有议和之意,这才正式召见荆轲。朝堂之出言责燕,不过是打压一下荆轲,也好为和谈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而已。

但荆轲侃侃而谈,说的理直气壮,嬴政心里也是赞许,暗道:“所谓不辱使命,斯人之谓也。”

赞许是赞许,但绝没有使臣一番话,就拱手想让的道理。况且各国之间谁有错在先,本就是糊涂账,其中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李斯、冯去疾等文臣策士,当即出列,与荆轲争辩。

以一对多,荆轲还真不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丝毫没落了下风。嬴政看荆轲言语风度,皆大为可观,心中甚是喜之。

大王政笑道:“荆卿舌辩之能,足称大才。也罢,燕既有议和之心,过往之事暂不论也罢。”

这些是非曲直,原不过是个引子,荆轲心里也很清楚,就算说的诸臣哑口无言,那谈不成和议也就都是空话,只是他不能失了使臣的本分,任秦人指责罢了。嬴政这样说,荆轲朗声笑道:“大王英明,两国既有意和好,徒做口舌之争无益。”

说是口舌之争无益,但荆轲也不肯示弱,承认单是燕国有议和之心,回答之中,换成两国有意和好之辞。仍是悄悄的驳了大王嬴政一句。

嬴政看荆轲在下执礼甚恭,但言语之中仍是丝毫不让,不由一笑,也不在计较,吩咐昌平君负责和荆轲商议两国盟和之事。

昌平君领旨。荆轲见今日之事已完,也当即行礼退出。静等昌平君安排。

待过了午时,昌平君派人来请荆轲过府,荆轲带了随来宾客,乘了车马赶到昌平君府中。

这一次有昌平君府之人引领,那些门吏又是吃过荆轲亏的,自然以礼待之,不敢有所怠慢。长史将荆轲迎进府中,昌平君站在廊下庭院中相应,彼此见礼寒暄,至于前日之事,都当成不曾发生过一样,谁都不提。

太子丹在秦的最后那一年,和昌平君往来甚密,虽然彼此防备,并无深交,但面子可很是亲近,荆轲见了昌平君,先代太子问了安好,奉礼物,其中更有良马十匹,乃是特地为昌平君所备。

昌平君谢过,请荆轲堂,分宾主坐下,商议盟和细节。

两国盟和,要是一方绝对占了风,予取予求,那谈起来也快,偏偏想如今这样,彼此僵持不下,那绝对都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谈起来甚是艰难。

比如昌平君就提出,这次燕赵出兵攻秦,获得党和太原之地数城,既然燕赵有意盟和,那应该表示诚意,将本次所占城邑全部退还秦国,燕赵之兵完全退出太原党两郡之地,恢复战前的疆域。

当然了,昌平君也知道燕赵出兵一战,死伤不少,要是这么空手而回,那肯定是不干的,所以,如果燕赵肯答应这个条件,秦国愿将次大战从赵国抢来的河济之间十余城中,割让北部六城给燕国。同时燕国与秦结为盟国,彼此但有事,相互支援,同进同退。绝对不参与和暗中支持诸侯与对方的敌对活动。

为了保证盟和的执行和彼此的信任,双方各以宗室公子出质。

至于赵国角色和地位,除了应要求退兵之外,和秦燕之间彼此什么关系,昌平君则直接无视,丝毫没提。

荆轲听了,心里暗笑,这昌平君还真是敢说,我燕赵十余万大军出征,最后空手而归。秦国割让几个城池,不但是被赵国当时差不多搬空了的,还是只割让给燕国,借此挑拨燕赵关系。

而秦燕同盟,明显是想要燕国放弃燕赵之盟,让秦国可以趁机攻伐三晋而毫无后顾之忧。

这样的条件,别说荆轲,任何一个不太窝囊的使臣也不肯答应。荆轲当即表示,昌平君之议不妥。随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次战事,乃是因秦国出兵北攻燕而引起的,秦国当然要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两国既然要和,现有燕赵所占的太原、党两郡城邑,自然要归燕赵所有,至于燕赵之间如何区分,那是燕赵之间的事,和秦国无关。同时,为了表示秦国议和的诚意,秦国应当将太原郡汾水以东的介休、中都、邬、京陵、祁、阳邑尽数划归燕国。

至于结盟,荆轲很不以为然,道是和秦国结盟,常受秦国之欺,比如当初太子和昌平君商议之事,后来演变成两国敌对,还不是因秦欲以计诈之。

不过,如果秦国愿将太原郡全部割让给燕国的话,考虑到秦国如此心诚,那燕国转而和秦结盟,倒也无妨。

至于互派质子,如果结盟,那双方各以大王之子为质,倒也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