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懿文太子(4)(2 / 2)

靖难天下 屋顶骑兵 5153 字 2019-09-29

如果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朱植也承认燕王是最适合继承帝位的人果敢勇武有肚量有手段精力过人而且通文学搞《永乐大典》;晓地理搞郑和下西洋。也算是古往今来数得上的名君了。当然他身上也少不了老朱家残暴的缺点即位后杀他侄子的官一点不手软。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人却在封建礼法中不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只能用极端手段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后做了皇帝的侄子又不相信自己的叔叔最终双方都仿佛被迫无奈地进入到一场内战当中。

这种被迫是一个制度死结封建礼法为这个帝国挑选的当家者是随机形成的基本上是一种人类延续后代的自然法则而不是择优录取的精英制度是一个制度下的悲剧。

正是因为朱家的帝国一直遵循这样的制度在然选择中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家”其中有军事空想家朱厚照江湖化学家朱翊钧木匠朱由校。这些人都非常无奈地走上了皇位也因为自身才能上的缺陷迫使他们的帝国因为这些缺陷逐渐走向没落。

不过这个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帝国也有着很特殊的地方就是由它头四个领导者实际上是三个历史上比较能干的皇帝即位仅一年的仁宗不应该算他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

今日白天是一次典型的皇帝与文官集团的交锋最后以后者的胜利而告终。在今后这个帝国的岁月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情生文官集团有胜有负。是胜是负倒不需要细究关键是这个文官集团实际上掌管着这个帝国。

在某些时候正是那些迂腐但又虔诚无比的读书人的气节多次在关键时候拯救这个王朝这些人中有于谦有张居正有王守仁。虽然这些人无法越他们的时代但正是这个守旧刻板坚持信念的文官集团在那么多无能皇帝当权的情况下还让这个帝国国祚延续了277年一句话真不容易。

朱植不禁拿文官集团和后世的君主立宪比较实际上明朝的文官集团除了产生方式不同之外它的运行几乎可以不受皇权的左右。而对于皇帝来说许多事都不能随便如自己所想行事比如嘉靖皇帝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入享祖庙就经历了和文官集团长达十数年的大礼之争期间好几位内阁辅坚决不退让都以辞职作为抵抗。这种气节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朱植也清楚这个文官集团最坚持最不要命的就是这些所谓的封建礼教比如争大礼议国本的时候。而对于国家富强国计民生等业务这个看似很强大的文官集团又懦弱到可恨的程度。他们可以撺掇皇帝把坚持变法的张居正一撸到底也可以任由魏忠贤这样的阉人篡取到最大的权力。

显然想改变这种权力结构不从这代读书人的思想根子着手是不行的他们对于封建礼教的捍卫甚至强于对皇帝的忠诚。这才是这些人为什么敢于在朱元璋那里拼命死谏的原因。

不过在现实之中朱植不希望皇孙当储君的历史事件有任何改变毕竟这对于他一个来自后世的人性命悠关。现在关系到朱植未来第一个三岔路口终于没有生偏转始终回到了正常的轨迹中。

难道历史上真的生过官员们与朱元璋为国本一事争执不下的局面吗?为什么历史书并没有提过。现在历史没有偏离原来的轨道这一事实让朱植至少还有了几年时间来适应这个自己非常陌生的朝代。

朱植感到惊讶的是如此小小的插曲造成严重的不自信。是啊对于他来说能在此立足的信心不就是来源于对历史的熟悉可以预测到历史的脉络。一旦历史生偏差或者出现自己不熟悉的情况自己就慌了阵脚。朱植暗自咒骂着自己的懦弱和慌乱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必须克服对陌生世界的恐惧以及树立对历史的信心。处变不惊才是一个成大事者必须的素质在对自己的叮嘱中朱植昏昏睡去。

八月间还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一个牵连进“胡惟庸案”里的镇抚使招出了靖宁侯叶升下锦衣卫诏狱。这事在大家看来不过是胡案的余波而已并没有多大注意就连朱植本人也漏过了这条情报。

九月初十雨万事皆宜利在东北。皇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在京所有官员王公参加册封大典。

朱植穿上与自己封王时一样的行头再度进入皇宫参加自己侄子的备储大典。这已经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来第三次参加皇家仪式了上一次是自己的“哥哥”朱标的葬礼。

朱允炆在孝服外面罩着一件储君的龙袍他瘦小的身子在时下时停的梅雨中隐约出现又重复着乐起乐停没完没了的跪拜。

作为亲王诸王子等都站在文华殿陛上等候着参拜新任皇储。朱植偷眼瞟了瞟自己的四哥经历了人生一大挫折的他站在众人中依然如此神采奕奕偶尔跟身边的人咬两句耳朵。两人的眼神迅碰上一下又迅游离。朱植一直保持着一种轻微的笑容在别人看起来是一种开心的微笑可在燕王眼里就是一种胜利者的笑容。燕王看在眼里回报的是一种怨恨的眼神。难道他知道了杨靖的奏对是出于杨荣的主意?

就在皇太孙册封后第三天燕王以边地事急为由辞归北平。京城紧张了几个月的换嫡风云终于以他的离开落幕。

帝国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该上朝的上朝该贪污的贪污各安天命。投入一池春水中的石头消失了涟漪四散迅没有了动静。练子宁、黄魁、景清三人被赦贬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