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岗坡伏击 1(2 / 2)

匪兵 红枫渔火 3398 字 2019-09-30

电话那头传来了激烈的枪声,有人大声地喊道:“这里是当阳镇潘队长家里,我们遭到了土匪的袭击,潘队长正在组织人进行抵抗,请快派人来支援。土匪好多啊,大概能有三百多人,来晚了我们就危险了啊!”

听到这里,那个伪军班长吓得是马上睡意全无,赶紧跑到据点翻译冯坤的房间前面,虽然冯坤被人从被窝里叫醒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不过一听完这个伪军班长的报告后,他马上意识到军情紧急,赶紧带着他朝据点的指挥官渡边少佐房间跑去。到了渡边的房间前鬼子卫兵赶紧拦住了他俩,不过冯坤几句话就让鬼子卫兵赶紧跑过去敲门把渡边叫醒。

渡边是一个标准而狂热的法西斯军人,军情是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战斗动员令。听完了冯坤的报告后,渡边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三百多的土匪围攻当阳镇,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何况什么样的土匪能有这么大的能力,很可能是这一带的抗日武装在围攻当阳镇。现在军情紧急,必须马上救援,想到这里渡边赶紧让人拉响紧急集合的铃声。

山娃子看到了大概350多人出了小李庄据点,其中有150多个日本鬼子和200多个伪军,看到情况有变山娃子赶紧派人骑马去给姜耀祖送信。山娃子昨天晚上当阳镇的行动没有参加,带着人在这里蹲守有两个目的,一是监视小李庄的敌人,二是堵住当阳镇可能过来报信的漏网之鱼,不过看来昨天晚上当阳镇那边的活干得漂亮,山娃子一条漏网之鱼也没捞到。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想得挺好,实际操作起来就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变数,小李庄据点原来只有一个小队的鬼子,没想到前天晚上(也就是山娃子带人回去送情报那天)因为给小李庄据点押送给养弹药,顺便要和小李庄的鬼子换防,因此临时一个小队的鬼子押运着给养弹药进驻了小李庄据点。这两天正在忙换防的交接,结果渡边一听到三百多的土匪围攻当阳镇,他就想利用这次的机会一下子把这些土匪都消灭干净。因此他几乎把小李庄据点能战斗的兵力全都带了出来,包括换防的那小队鬼子他也没放过。

看着山娃子送来的情报:人数:350多人,鬼子150人,伪军200人,重机枪一挺,轻机枪6挺,一门70步炮。姜耀祖陷入了沉思。本来姜耀祖得到的情报是小李庄据点有鬼子一个小队80多人,伪军一共大概有300人,所以制定计划的时候满打满算鬼子战斗兵力也就360多人,这次调虎离山如果成功的话,小鬼子出援兵顶多能出300人。那想到一下凭空多出了80多个鬼子,其实多几百伪军姜耀祖到不担心什么,但是是鬼子姜耀祖不禁就要掂量点了。这多出的80个鬼子绝对比再多200个伪军有战斗力。打还是不打?姜耀祖不禁陷入了两难境界。必须尽快作出决定,否则鬼子来了就危险了。想到这里,姜耀祖赶紧铺开地图,仔细地又研究了一下伏击地点周围的地形,最终狠下了决心:“打!”原计划不变,不过兵力需要好好调整一下。马上把王凯叫来,让他赶紧回当阳镇,把准备押送俘虏走的郑强截下来。让赵强把俘虏找个房子关起来,留下10个人看守就行了,把剩下带的40多人都带到镇外的伏击地点小北岗。

姜耀祖的计划是通过电话把小李庄据点的鬼子引出来,在镇外北面的必经之路北岗坡设伏,在这里把增援的鬼子消灭掉后,再回手拿下小李庄据点。不过现在增援的鬼子人数战力都超过了自己的预估,因此为了保证伏击的成功,临时把押送的俘虏回山的任务取消。节省下来的兵力都调到伏击战场,战斗到关键时刻,多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战斗的结果,何况郑强能带过来40多个人呢。

北岗坡离当阳镇能有四五里路的样子,是当阳镇与小李庄的必经之路,其实就是两个小土包中间夹一条路。要说险峻根本就谈不上,更不要说是伏击的理想地点了。不过这条路上也就这个地形可以利用一下,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两边的山头还是整个战场上最高的至高点。伏击的掩体昨天晚上就挖好了,现在所有的人都藏在掩体中等着鬼子的到来。一份队在左边山包,三分队堵后路,四分队在右边山包。恶虎岭的兄弟堵住正面馆。一,四分队的机枪,掷弹筒都安排在两边的山坡上,道路两边都卖上了手榴弹,神枪手分队的人都分散到战场的周围。姜耀祖特别叮嘱各个负责人第一轮攻击要尽量招呼鬼子。姜耀祖带着青青和王凯跟着郑强在一起,恶虎岭的人没有跟姜耀祖一起进行过战斗,战斗力怎么样姜耀祖心里没底,因此才特意过来指挥。本来姜耀祖是不同意青青跟来的,可是青青哭丧的脸不让来就跟姜耀祖蘑菇,郑强旁边再这么一讲情,不让来也得让来了。其实姜耀祖并不讨厌青青,可是由于上次给她治伤不得已看了人家大姑娘的身体,总有点不好意思。再说自己刚成亲,万一刘雪娇再吃起干醋来,他可受不了。虽然自己心里没有别的想法,但是能避嫌最好避嫌,这就是姜耀祖看待青青这件事情的想法,不过郑强好像有意要撮合他们,总是让姜耀祖照顾青青,弄得姜耀祖很是郁闷。

随着山娃子派来的孙义骑马飞驰而来,告诉姜耀祖鬼子离这里不到10里路的消息后,大家立刻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另外镇子上准备好的几个铁桶里的鞭炮也开始砰砰……的响了起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