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特殊道具《论语》(2 / 2)

而刘越天此刻还沉浸在脑海之中的那些文字之中。

得到论语,刘越天片刻工夫就已经掌握了此书的精要,这《论语》是以语录为主,叙事为辅,其中有多个人物出现,孔子便是唯一的主人公,然后他的徒弟,什么颜回、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等等,通过孔子和他徒弟的对话阐述各种道理。

“不愧是系统认定的圣人,这理论还真是让人惊叹!”

即便是远超这个时代的刘越天,再看到这本书后也不由得大吃一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不就是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吗?即便是刘越天的前世,科技达到了走出地球的时代,学习也是永恒的真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不就是告诉人们不仅要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加思考多加运用。

刘越天是位科学家,更加知道在句话的真意,学习干什么?不就是要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好吗?

用简单的一句话就阐述出一个真理,这本事即便是他也做不到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就是让人学习后要经常复习,就能得到新的知识,此话也是没错,学习不能一撮而就,需要时常的琢磨才能获得一种理论的真谛。

“朝问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简直说出了刘越天这种科学家的心生,只要能得到宇宙大统一理论,即便是马上死也心甘情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因为个人永远是一个有限的个体,不能尽知尽觉,即便是刘越天这样高智商的科学家,在很多方面也不如一个农民或者工人,而在关键时刻,一个农民或者工人的作用都会超过他,只有学习对方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不问?那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这些论语之中的词句已经涉及到了认识论的哲学层面,让刘越天都很有启发,这位圣人所处的时代应该同这个时代差不多,能认识到这个境界,果然不愧是圣人,即便是达摩祖师也远远不如。

另外孔子对人性的了解也非常深刻,比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说明了当人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他的目光也将更远,心胸也会更加开阔,不会如平凡人那样虚度生活。

“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

这直接就从人性上分辨出小人和君主的区别,小人再能演戏,他心中总是比不了君主那般波澜壮阔,双方的境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这不意味着刘越天对这本论语完全接受,虽然书中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虽然如果人们按照书中所做就能让天下变成一派平和,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但如果真是那样,或许人们能够少受一些战争的磨难,可那时人的思想也要被牢牢禁锢。

人的思想被牢牢禁锢会怎样?

比如书中告诉人们要忠君,可君王要是昏庸呢?那还需要忠诚他吗?那不就是如同鸡鸭任凭对方宰割了吗?

还有,书中说要孝顺父母,这的确没错,可是书中说即便父母有错,也要无条件的服从,如果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不得离开,这就有些过分,人要都是这样,那不就一代不如一代了?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否定前人的过程,只要破而后立才能重生。

所以在刘越天看来,这本论语虽然惊世骇俗,可谓能流传千年的不朽名著,但其中的核心内容还是与忠君有关,有着禁锢人思想的作用,这也很可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关,对方可不是自己这样的穿越者,科技的发展也不是古人所能想到的,孔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了。

当然,刘越天完全可以对这本书进行改良,将那些忠君愚孝的言论除去,剩下的就是精华,反而可以让人开拓思维。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眼前的这位男子还在那里大谈特谈,此人能有忠孝仁义的思想,想必也不是普通人,但这思想怕是他想出来的,刘越天对此人有了兴趣。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