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智能机器团队(2 / 2)

两支团队一方面是依靠传统技术人为控制。

人为控制分为三类,一种是遥控式、一种穿戴体感相连式、一种外骨骼式。

很明显眼前的属于穿戴体感式。

场外一名选手头上戴着成像头盔,身体上布满感应点,场外选手的动作与场内的机器人动作完全一致。

技术可谓非常原始,现实世界早实现了很多年,现在街面上卖的玩具里就能买到。

但为什么这种传统技术的机器人可以打到决赛,就跟操控机器的人有很大关系,再就是它的加密方式和控制方式与常规也有所差别。

另外操作这台机器的是专职格斗的作战学员。

而机器上也针对性的进行了很多配制,比如比例控制。

再例如拟态金属皮肤、备用‘视线’...武器是超震动刀。

超震动刀在现实很普遍,像超声手术刀一样。

而机器手上持有的超震动刀是经过特别加工的,无论是从硬度上、大小上都不是一般的手术刀可以比拟,在机器的攻击层面不仅是超震动刀那么简单。

在刀背上有推进气孔和反推进气孔,除了超震动之外刀上还可以进行高频低频调整就像电锯一般,刀本身经过高频震动以后光热量就已经足以切割很多钢铁,这武器单单从外面看就已经觉得有些恐怖,那是一种冰冷之美,钢铁之美。

要命中了人指定有死无生。

另一个对阵的机器身上的孔洞中布满了武器孔,里面藏着很多模块式武器。

而操作方式也是智能模式。

智能模式也差不多能分多种出来,不过就是稍微调节参数和装备比例的问题。

在中控操作系统里提前设定电脑场地x、y、z轴标志并关联,利用虚拟定位、超陀螺仪绑定等等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有点像手机玩游戏。

操作员在场外只需要用手持电脑锁定对手以后开放操作权限即可,就好比游戏里的智能npc一般精通各种招式,不过游戏里的npc在现实里出现了,boss级的npc。

机器的反应速度是毋容置疑的,在现实中实现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各种细节和参数的调节。

以现有的科技水平进行平台与机器的位置绑定轻而易举,利用好空间模型一个儿童都可以轻松的用手机一类操控场上的机器,虚拟演化现实。

机器有着千分之一秒判断、根据判定受力位置进行规避,反击、反击方向、力度、很多层面来讲都是顶尖的。

只需要做好对参数的控制,比如快速感应‘雷达’对位置的判定,雷达是的,就像汽车倒车雷达一般。

判定对手并成像在‘游戏机上’。

然后npc就在游戏机上用各种绝招‘秘籍’来击倒或击破对手。

然而这种击倒和击破是可以反映在现实中的。

跟机器比反应速度,人是不占优势的,极为的不占优势。

你怎么比?

没法比的。

所以比赛的结果小麦更看好这一方。

需要说的是机器对周围环境、速度、压力、强度、等等都有编写过范围区间的反应变量,就连外部也都有受力感应装置,这种装置现实的市面上可以轻松买到,但是机器上的明显更为高端。

就算面对干扰机器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和对应策略。

也是为什么小麦重点关注‘彪猫’团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