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k市北区一片灯红酒绿,到处是歌舞升平的丰富夜生活,人民币在各个角落里迅速地流通着,显示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也显得无比繁华与和谐。
但酒桌上的战斗,从古至今,就基本没和谐过。杯盘交错之间,满是刀光剑影和合纵连横,杯中盛满了合约和权谋。
中国是个酒的国度,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一个人能不能喝酒,说明社交能力的强弱,说明身体素质的高低,说明能不能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所以一般来说,能喝者总比不能喝者上位要快一些,这也算是一条潜规则吧。
一般的吃饭喝酒,总有人要被喝趴下,这是很正常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而且还能促进双方的感情。但官场上的吃饭喝酒,有时却如同政治斗争一样复杂。
因为领导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随随便便就被喝趴下来,发了酒疯,甚至住院打点滴,多半会在官场传为笑柄,重则是个好酒贪杯、不能成事的坏口碑,轻则是个社交能力不佳的坏印象,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事。而现代人普遍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领导也不例外,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领导是不肯轻易喝醉,把自己的肠胃喝伤的,所以只好让下属挡酒,反正肠胃是他们的,不是自己的,喝坏了也没什么关系,大不了给他们升点小官,或者批点奖金给他们补偿一下,这就叫身体作废,给点小费。
但这也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下级招待上级,这还好一点,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可以说说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亲热话,效果好的,上下级关系就此打成一片,成为铁哥们;就算把自己喝倒了,也是物有所值,说明自己对上级领导够尊重,肯舍命陪君子,酒品好,就说明人品好,工作能力强。而万一把领导喝倒了,也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说明对上级领导够尊重,二是如果领导是来检查指导工作,可以让领导迷糊一两天,从而放松检查尺度。如果是向领导要政策、要资金的,酒酣耳热之际就更好拉关系、套交情了,趁领导迷糊之际敲钉转脚,正所谓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金杯银杯,不如端好酒杯……
这种情况下,赵北鸣就该审时度势,视情况使出a号或b号方案,让朱局长假醉,或是让上级领导真醉。
另一种则是平级兄弟单位之间喝酒,这种情形就有些类似于你死我活的斗争,领导的洋相是万万不能出的,面子是万万不能丢的。否则对方就可能会把这个笑柄四处传播,甚至还可能有意无意地在更高层的上级领导面前,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某某长酒量不大,却又好酒贪杯,听说昨儿个又喝倒了,出尽了洋相,唉唉,也老大不小了,还这么不注意身体,不分场合地猛灌……”当然,类似的场合还有一个领导召集几个下级单位的领导喝酒,比如政法委叫公检法的头头们赴宴,这种酒场斗争就更为微妙和残酷,领导们都会想方设法地醉在最后,笑到最后,然后把别人扶上车,以体现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这种情况下,赵北鸣就会用出c号方案,毫不留情地干掉酒桌上的重点对象,让对方群龙无首、全线溃退,哪怕自己的异能不够用了,也得拼死守住最后的防线——让朱局长全身而退。
酒场也有潜规则——各单位领导都会努力培养几个酒量好的下属替自己挡酒,条件是能够召之则来,来之能喝,喝之不倒,倒而不僵、僵而不发酒疯……当然,考虑到喝酒伤身,喝酒也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下属在成为酒精考验的特种战士后,还是很有希望被提拨为中层领导的,特别是被提拨为办公室主任的机率更大。因为办公室主任本身就是管接待和后勤的,手中有权。有个主任的身份,也好开展敬酒工作,不至于轻易被人冷落,驳回面子。所以有人讽刺说,官场如酒场。
“姚书记,来,满上满上。”朱局长刚想去拿酒瓶,赵北鸣已抢先抓起酒瓶,给政法委书记姚梦松倒了大半杯酒。赵北鸣本来是想给姚书记倒满的,但姚书记含蓄地看了他一眼,他就明白姚书记希望他手下留情,自然就顺水推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