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香港的未来(2 / 2)

材料为王 急冻人 8819 字 2019-10-05

出于意识形态的纷争,西方对新政权采取的是敌视态度。尤其是新政权不承认以前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并不承认国民党政权时期向国外的借款,认为这些借款全部都被用于内战,不计较外国干涉内政就算了,怎会将这笔账认下来?这就使得欧美对新中国的短暂接触很快告终,司徒雷登的离去,欧美政府督促本国商人尽快撤出大陆,都表明了西方准备对新生共和国采取的敌视与孤立政策。

国内留下香港不打,就是希望以此作为共和国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英国对此心领神会,在50年就率先承认了新生政权,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承认共和国的国家。双方并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允许国内在香港设墨办事处。

此后,大陆以香港为中转,出售国内的产品、从国际上购入各种紧缺物资,香港成为一个巨大的中转站。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只要有资金流入,繁荣起来速度非常快,到五十年代末期,香港已经基本恢复了二战带来的创伤。

到后来,英国觉得香港还是有潜力可挖的,而且他们还梦想着永久占有香港,便开始真正将它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港英政府先是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免收一切关税以吸引各国投资者,同时大力调低各项经营税收。在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引导下,香港引进了纺织、印染、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又建设了玩具、电手表等初级电工业。

至今为止,香港都仍然是国内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最好通道,各种国内不能引进、不方便引进的设备、技术,都能通过香港从国际上购买到。

当然,能不能运回去,则又是另一回事了。港英政府虽然有求于中方,可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大批受限物资经由香港流入内地。要是惹毛了美国,英国政府这个身板可也是扛不起的。

少量走sī一星半点他就当作没看见,可要是公开将大型设备运回内陆,除非他们都是瞎,否则怎么也交代不过去。

香港这个奇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港内龙蛇混杂的混乱局面。

在这里既有国内的人以半公开方式lù面,也有美国的情报机关以基金会形式存在,还有台湾的特工公开威胁、绑架、枪杀支持亲大陆的香港知名人士,还有世界各地来淘金的掮客、恶棍,还有本地的黑帮公开活动、抢底盘、砍人,可谓是什么人都有。

几十年的经营,香港的城市面貌和国内相比。已经是一个天、一个地。

到处林立的楼房,几乎已与美国的一般都市相仿,虽摩天大楼数量还不太多,但大多数楼房外观看起来都很洁净漂亮。还有许多建筑采用了这个时代最流行的玻璃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看起来极具现代化美感。

除了漂亮的城市面貌,郭逸铭还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香港太!

香港包括了香港岛、九龙、新界,以及围绕在外的数百个大岛屿,总面积共1000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达到500万。

从这个数据来看,香港的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5000人。但是香港却不是一块平地而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同时还有保留了大量的乡村、农田。特别是占香港总面积90%的新界几乎都是丘陵、乡村、

农田,因此绝大多数人是集中在香港岛与九龙间隔的维多利亚港,成条状分布。

这个密度就非常可怕了。

50%的香港人都集中在这个地带,那么城市人口密度就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5000人!比北京市区的人口密度还要高一倍!

而且大量的山坡、丘陵,造成城市用地受限,建筑错落分布,道路交通普遍比较狭窄,很容易造成堵塞。还有不少的行人在路旁疾行,望来望去,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

每当遇到红绿灯,行人过马路的时候,就看到像是开了闹一般,一大片人就从两边涌进了马路中间,汇集以后看起来人头更加密集。如果是有那密集恐惧症的人看到,恐怕会感到浑身都要起鸡皮疙瘩。

舒雨菲现在跟着化到处跑,见过的市面也不少了,对于香港的市容只在最初惊讶了一下,便平静如常。

不过郭逸铭还是从她的表情中,看出了羡慕和失落。

她自然不会是羡慕香港的美丽繁华,而是看到香港想到国内。同样都是中国的土地,对比国内几十年城市建设的缓慢发展,不由得她不黯然神伤。

“先生是来香港玩,还是来办公事的?”那名载客的出租车司机从观后镜观察了很久,还是耐不住寂寞,忍不住出声问道。

“我是来办公事的”郭逸铭收回投向窗外的视线回答道,随后又加了一句“我在香港买了一个厂,准备过来看看情况怎么样。如果情况好,我打算再多买几个。”“哦?先生是在香港买了厂!太好了!”

想不到郭逸铭随口回答的一句话,却引起了司机极大的欣喜,连声夸奖他有眼光,并不住口地将香港的各项优点一一历数。

像香港的进出口零关税,企业所得税只有17%、远低于欧美日本的高额税收,税种简单、除了所得税另外就只有楼宇物业税和个人薪酬税,还有香港人大都会几句英语也都成了他口中的优点,滔滔不绝向他介绍。

郭逸铭微笑着听着,也不予插口。

就他看来,香港距离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还差得很远。别的不,就香港的工业就非常畸形,纺织、服装这些低技术、低报酬、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占据绝对主力。所谓的电工业,其实也只是一些电表、电玩具等初级工业,连能够从事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工人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工业都市?

充其量,也就是和内地的普通城市一个等级。

香港最好命的是占据了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从欧洲过来首先到的就是香港,转口贸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可即便有了这么多国内没有的有利条件,到现在香港仍然没有一点继续产业升级的势头,还是初级工业唱主力。可见港英政府发展香港经济的目的,最终仍然是将它当作了攫取利益的工具,香港工业结构是否合适根本无心理会。

而且据他所知,随着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已经有不少的香港制衣业、玩具业经营者将生产转移过去,香港内部的工业空心化正在快速到来。

等到这些初级工业都不复存在,再加上港英政府为了维持英国国内的技术优势,多半不会出面引导产业升级至更高层次,不定还会故意误导。那么接下来,香港也就能发展金融服务业了吧……

想想后来的香港,不就是这样一个除了服务业,啥都没有的城市?

他也能理解司机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现在香港经济低迷不振,传统纺织、服装、玩具出口遭到欧美市场的排斥,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争执造成未来前途的不可确定性,还有国外金融炒家的故意兴风作浪,股市、汇市双双下滑,香港市民现在陷入了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之中。

这个时候,有一个投资者出现在面前,对他:我很看好香港的未来!他们怎么会不热泪盈眶。

郭逸铭也承认,零关税、低税收,能不受限制从国外进口各种先进设备,都是吸引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现在香港人工工资,相对欧美非常低。

美国普通工人的年工资是20000美元,月工资大约是1600多美元。按照现在1美元兑换5.23港币,相当于8700港元的月工资水平。

但在香港本地,现在的平均工资2300、2400左右,像进出口公司白领等工资稍高一点的人群,也3000港币,只及美国工资水平的三分之一略多一点。

这就是最大的比较优势!

既然日本能靠相当于美国工人一半的工资水平,迅速发展起来,赶超美国,那么香港这边只要操作得好,就没有做不到的理由。

也许历史上的香港做不到,但不代表他做不到!!。